(臺青話融合)臺青宜興結緣紫砂 摶土制壺架兩岸“連心橋”
走進臺青林燦煌在江蘇宜興的工作室,顯眼位置擺放著一把造型別致的壺。壺的底部是一圈黃土,背面刻有“一衣帶水、同輝同源”字樣,牡丹、梅花的圖案自壺柄處向外延伸。林燦煌介紹,這把壺名曰《種源》,壺上的元素,寓意著兩岸文化一脈相承。
宜興紫砂甲天下,在此集聚了一批優秀的紫砂藝人,林燦煌是其中的一員。
1984年出生於臺灣新竹的林燦煌自小就與紫砂壺結緣。“我們所在的村莊,喝茶的氛圍特別濃,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紫砂壺。在我家裏,有一面墻是專門放紫砂壺的。”兒時的印象加上父輩們前往宜興丁蜀鎮“淘壺”的經歷,成了林燦煌“登陸”制壺的催化劑。
2008年,經叔父引薦,林燦煌來到江蘇宜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為師,開啟摶土制壺的生涯。方言的阻礙、練習的枯燥、製作的難度……學習做壺的過程中,林燦煌挺過一關又一關。從只會捏泥巴到憑一己之力製作造型精美、線條流暢的紫砂壺,林燦煌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宜興紫砂壺製作工藝的基本流程。
“萬事開頭難。比如打泥條這個做壺最基本的環節,我就學了3個月。”林燦煌説,學做紫砂壺很辛苦,但大陸的師兄弟們待他如家人,他們的鼓勵成了自己堅持下來的動力。
2018年,“惠臺31條”發佈後,宜興當地對臺胞開放了工藝美術師的職稱考試資格。林燦煌第一時間前去報考,于2019年通過了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考試,成為宜興當地首個獲得紫砂類專業技術職稱的臺灣人。
2020年,學有所成的林燦煌在宜興丁蜀鎮成立“燁煌紀”工作室。林燦煌説,“燁煌紀”中的“燁”字,寓意前途光明,“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連心橋’。”通過和妻子在網上開直播銷售紫砂壺,林燦煌的“燁煌紀”如今在臺灣已“圈粉”兩萬多人。
“最初來宜興學做壺,其實就是想學個謀生的手段,賺點錢;來了以後不僅開拓了自己的事業,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因做紫砂壺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做紫砂壺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林燦煌説。
多年來,林燦煌往來于臺灣新竹和江蘇宜興之間,積極促成了宜興紫砂壺在臺灣新竹的紫砂藝術展覽,並組織了一批宜興紫砂藝人赴臺灣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林燦煌告訴中新社記者,臺灣也有人在做紫砂壺,但和宜興的製作方式不同,兩者各有所長,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太少,需要多走動。“我現在加入了宜興市的多個社團組織,深度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希望通過我這樣的個體,去推動兩岸特別是宜興與臺灣兩地的陶瓷文化交流及陶瓷藝術創新,增進兩岸同胞情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