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阿拉街邊的臺灣小吃聚落

2023-03-21 08:3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上海3月20日電 題:阿拉街邊的臺灣小吃聚落

  作者 謝夢圓

  傍晚七點剛過,正是上海臺灣風味夜市青杉夜市生意火爆的時候,但老李家最後一爐胡椒餅已被預訂完,不少食客興衝衝趕來卻被告知今日份“售罄”,只好惋惜離開。

  2020年正式開市的青杉夜市,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青杉路和阿拉街邊,是基於原有的社區型商業體——阿拉城打造的小吃街。與2014年同樣在閔行區開場的上海士林夜市不同,青杉夜市並不高度依賴季節和天氣,也並非是只在夜晚出現的流動性攤位。與持續幾年“閃現”在錦江樂園夏夜的上海士林夜市相比,青杉夜市有固定店舖和半封閉的走廊,能在寒冷的冬季和雨天正常營業,且不受場地限制,可以24小時全時段營業。

  “為什麼定位成臺灣風味夜市?其實是基於周邊的客戶群體,金匯路附近住了很多臺灣人,周邊本身也有很多臺灣小吃店。”阿拉城市場部經理欽琦璟告訴中新社記者,雖然經歷過波折,但隨著時間推移,青杉夜市迎來了越來越多的臺胞商販,他們不僅將臺灣朋友帶來開店,也“粘”來了原有食客,這裡已然形成了一個臺灣小吃聚落。目前,該夜市已有13家原汁原味的臺灣商鋪,不僅如此,這裡的“臺灣濃度”還將進一步提高,“在招商上面,我們也想迭代一些客戶,希望有80%的餐飲業態跟臺灣小吃相關。”

  老李開的胡椒餅鋪就位於此,作為第一批入駐的商家,他在青杉夜市開了間“夫妻店”,賣起胡椒餅,並且定下一天只賣200多個的規矩。

  “上海的氣候、人文很好,上海人懂得吃,也講究性價比。”2000年因為商務出差,老李來到上海,從此就再沒離開。談及為何留下,老李笑著指了指身後給餅貼芝麻的妻子:“因為她唄,之前我們是在上海相遇的。我今年六十多歲,還想在這裡做三十年餅。”

  “這個餅其實是我親戚的祖傳秘方,但是我在原有基礎上做了改良。”老李一邊介紹如何在上海找到替代的原料,一邊不斷拿著電子測溫槍,測量爐身的溫度,“不需要做市場調研,一直做一直改良就可以了。我的原則很簡單,這個胡椒餅首先必須要保留臺灣的口味,然後要上海人吃起來新鮮,覺得也蠻好吃的。”

  “確實臺灣人會思念家鄉的口味,但小吃不是只做給臺灣人吃的,慢慢發現更多的還是本地人來吃。”同在青杉夜市開臺灣小吃店的趙老闆精氣神很足,“蚵仔煎在臺灣嘉義是非常有名的小吃,所以我在食物名字前加上地名。光是嘉義蚵仔煎,我每天都要賣100多份。”

  因為兩地口味偏好相似,趙老闆的小吃店很受歡迎,“上海本來就偏好甜口,臺灣南部的食物也是甜口,包括隔壁家賣的滷肉飯,上海人都很喜歡。”自家食物得到了肯定,趙老闆很高興,饒有興趣地琢磨著自己的“小吃帝國”:“我再過幾年就要60歲了,想先從小店做起,如果做得好,想再多開幾家分店。”

  “彰化肉圓好咯,有點燙,慢點吃哦!”在青杉夜市逛上一圈,時有置身臺灣當地夜市的錯覺。店舖四處張貼著五顏六色的價目表,店老闆們操著“臺灣腔”熱情地和顧客閒話家常,走廊裏座無虛席,食客接踵而至,很顯熱鬧。

  “因為想家了,聽説老闆也是臺灣人,就想來吃吃看到底地不地道。”從上海市靜安區驅車一個多小時趕來的臺灣女生小劉捧著好幾份小吃,笑著朝老闆説:“其實是抱著一種‘你到底有沒有騙人’的心態來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