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青年情“農”大陸 欲西進廣西做“新農人”

2021-06-21 09:4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南寧6月18日電 題:臺灣青年情“農”大陸 欲西進廣西做“新農人”

  中新網記者蔣雪林

  來自臺灣臺北市的青年楊政諭,在湖北武漢從事餐飲、娛樂和文化相關産業,事業做得風生水起,這兩年卻開始嘗試轉向,鍾情大陸農業,開始涉足鄉村文旅産業。

  “百名臺青體驗在八桂”系列活動6月15日至19日在廣西舉行。楊政諭隨團考察了廣西馬山縣的旅遊示範村小都百屯和弄拉屯,體驗了不久前剛入選“民俗”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馬山壯族會鼓。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廣西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文化濃郁。廣西的氣候,很適合發展農業,而且廣西的農業,開發程度不高,猶如一塊待開發之玉。參與廣西鄉村振興建設,可以深度開發廣西的農業産業之“玉”。如果有機會,他想到廣西做“新農人”。

  楊政諭表示,精緻農業和文創産業,臺灣起步都比較早。臺灣青年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

  “像馬山縣的小都百屯,它有很多文化産品是可以去延展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史館裏展示的扁擔,上面雕刻有情歌。扁擔一頭雕刻成龍,另一頭雕刻成鳳,中間雕刻有一個太極八卦圖。當時我記得,臺青參訪團中有人問能不能買。講解員告訴我們,不能賣,只是展示。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國風,把它製作成書籤等文創産品,會很受歡迎。”楊政諭説。

  楊政諭表示,臺灣有很多青年從事文化創意産業,只要他們去深挖一些文化産品,就可以把一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東西,做出很多有創意的生活用品。而廣西的農業和鄉村振興,很需要臺灣這方面的人才。“這就是臺青在廣西的機遇。”

  身兼全國臺企聯青委會執行長的楊政諭,2002年來到武漢,開始參與母親在大陸的生意。起初,母親希望他能繼承商業地産事業,但楊政諭堅持自己的興趣,開了一家咖啡簡餐的店舖。前兩年開始將事業拓展到農業,他在廈門和武漢種植九品香蓮,將種出的九品香蓮原料,在生物科技上進行拓展,把它做成面膜和其他保養品。

  “比起父輩來時,現在大陸的條件好了很多。‘農林22條’等惠及臺胞的政策相繼出臺,大大吸引臺灣青年前進大陸發展。”楊政諭説,“農林22條”從土地流轉到農業基建再到金融政策,對臺青來大陸創業都有幫助。這也是他越來越鍾情大陸農業的原因。

  “如何跟鄉村振興結合?這是很值得臺青認真思考的課題。馬山也好,廣西其他地方也好,很多地方農村的硬體設施都已經修得很好,一定不會缺少遊客。但如何使遊客願意多次來,並更好地在農村消費,必須認真考量。我在湖北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時,更多的是想怎麼把村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做出來。”楊政諭説。

  楊政諭表示,馬山的弄拉屯就是這樣的村莊,現任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榮光,上世紀70年代末高中畢業回到弄拉屯,被鄉親們推選為生産隊長,後帶領鄉親們開始了歷時數十年的石漠化治理。他把荒廢的石漠化的地,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恢復到現在的滿山綠樹,他確實做了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我能感受到,他在向我們介紹時是很自豪的。”

  “我沒來之前,對石漠化有一些了解,但沒想到會那麼嚴重,這就是這個地方特有的歷史。現在的‘00後’,他看到的廣西,到處都是很漂亮,他不知道過去發生過什麼事。如果這些年輕人有機會來到弄拉,感受一下這裡的村民是怎麼走過來的?他們怎麼利用山體做林下經濟,怎樣保持水土?這些對‘00後’都很有吸引力。‘00後’這代人,對於科普教育是很需要的。而弄拉的變遷,就是最好的科普教育。”楊政諭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