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震撼!兩岸媒體為什麼紛紛愛上了湖南?

2019-10-21 08:29:00
來源:紅網
字號

  紅網時刻記者 李兵 湘西報道

  提到湖南,不得不説的就是大湘西。它是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天堂,也是全省少數民族聚集地,湘西的民俗文化最是令人難以忘懷。

  首站懷化市芷江縣——龍津風雨橋。

  “侗族大歌、苗族服飾、土家刺繡……”10月14日-19日,湖南省委臺辦啟動以“兩岸融合看湖南,探秘大湘西”為主題的第15屆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活動。

  媒體團體驗侗族民俗風情合攏宴。

  來自央視網、台灣網、芒果TV、新湖南、紅網、東森新聞雲等海峽兩岸共計8家媒體及自媒體網紅20余人走進懷化、湘西等地,零距離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脈絡,實地體驗湖南省旅遊發展成果,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唱響湖南發展 “好聲音”。

  震撼:此景只應天上有 人間難得幾回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宴賓送別辛漸之地——芙蓉樓。

  坐落于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芙蓉樓,有著“楚南上游第一勝跡”之譽,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也是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宴賓送客之地。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日上午,伴隨著濛濛細雨,兩岸媒體採訪團驅車來到此地,只見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緻,卻也飛檐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

  面對此情此景,臺灣網紅傅佳筠不禁詩興大發。

  來自臺灣的網紅傅佳筠不禁詩興大發,揮筆寫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她説:此情此景唯有此詩才能表達我的心情,仿佛回到了著名詩人王昌齡送別辛漸時的場景。

  在湘西鳳凰縣苗人谷,臺灣網紅與“刺繡奶奶”比心合影留念。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這是兩岸記者對湘西鳳凰縣苗人谷最直觀的感受,谷間湖水碧綠,碧波之上,遊舟緩緩盪漾。仿佛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如詩如畫,如夢似幻。乘著竹筏,逆水而上,千年溶洞景觀、回頭一線天、百米瀑布等,鬼斧神工,美不勝收。因為擁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和保存完好的古老苗寨而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公認為中國“苗族活化石”。

  矮寨大橋。

  讓兩岸記者驚呼的還有世界奇觀——矮寨大橋。對此央視網記者張倩應是最具發言權的,此次之行是她的一次圓夢之旅。她樂此不疲地向記者介紹説,矮寨大橋工程為雙層公路、觀光通道兩用橋梁,四車道高速公路特大橋。橋型方案為鋼桁加勁梁單跨懸索橋,全長1073.65m,懸索橋的主跨為1176m,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極大地改善湘渝兩省市的交通現狀,對兩省市乃至中西部的對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感悟:為有犧牲多壯志 趕教日月換新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

  如果説,湖南的美食、美景是讓人唸唸不忘,流年忘返,那麼湖南人“為有犧牲多壯志, 趕教日月換新天”的團結奮鬥精神更是讓人影響深刻。

  15日上午,媒體採訪團一行來到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參訪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等地,重溫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感受家國情懷。

  媒體團認真拍攝當時的情景。

  據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是中國人民接受侵華日軍投降之地,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史實的專題性紀念館,是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抗戰紀念設施、遺址,也是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受降舊址于1985年對外開放,經過30年的發展、保護和利用,已由原來初建的12畝發展到了佔地300多畝的一園三館(即芷江和平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的建設規模,成為全國紀念抗戰歷史最大的綜合性紀念場館,成為懷化乃至湖南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遊客達200多萬人次,成為湘西地區旅遊熱點地區。

  兩岸媒體和媒體網紅仔細聆聽講解,不時拍照留念,與隨行人員交談,感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光輝歷程。

  昔日的戰爭路線圖,經典戰役的模擬場景,抗戰芷江受降的原始視頻,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當年的舊報紙……仿佛把人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岸媒體和媒體網紅仔細聆聽講解,不時拍照留念,與隨行人員交談,感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光輝歷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親切寄語,希望越來越多的兩岸青年來此,重溫歷史,感受那段血與火的抗日戰爭烽火歷程,通過重溫抗戰精神把兩岸中國人團結起來,激發起愛國之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

  參訪完湖南抗日戰爭紀念館後,台灣網主持人覃事泰有感而發,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我一直以湖湘文化為傲。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而湖南精神就是優秀湖湘文化的傳承發展,是湖南人共有的氣質和追求。回去之後,他將把這種湖南人精神不斷講給他的新朋友、老朋友,為湘臺文化交流貢獻一份心力。

  昇華: 湘臺攜手創共贏 融合發展譜新篇

  近年來,湖南省委臺辦注重把湖南最新發展、湘臺合作盛會與聯合採訪活動相結合。

  今年是湖南省委臺辦第15次組織和開展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活動,在過去的14年裏,參訪團的足跡走過湖南的東西南北、山山水水,通過媒體力量推動湘臺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湖南省委臺辦宣傳文化處負責人表示,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從最初的新聞交流嘗試,逐漸發展成為湖南媒體交流品牌,成為推動湘臺經貿文化深度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平臺。

  兩岸媒體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加深湘臺兩地的合作交流。

  伴隨著聯合採訪活動的舉辦,湖南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擴大,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成為了湘臺兩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兩岸同胞親情溝通的重要紐帶。臺灣同胞對湖南的了解也日趨深入,湘臺兩地交流與合作發展越來越有生機。

  湖南依託湘臺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會等合作平臺,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回應臺胞臺企訴求期盼,促進心靈契合和待遇同享,有力推動了湘臺兩地人員在經貿、文化、旅遊、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成為搭建湖南和臺灣資訊交流與互通平臺,兩地人民相互了解的橋梁。

  兩岸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廣大臺胞臺企一如既往關心支援湖南發展,搶抓湖南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機遇,參與湖南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一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深耕厚植、同心同行,在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中共用發展機遇,在推動湘臺兩地共同繁榮中創造美好未來。湖南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舉措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繼續為廣大臺企臺胞做好服務工作,為廣大海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加廣闊的創新創業熱土,營造更好的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