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京津冀近50名臺生在塞罕壩種下“臺灣學生林”

2018-06-04 09:0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承德6月2日電 (記者 李茜 張帆)來自京津冀三地高校的近50名臺灣學生2日在河北塞罕壩共同種下“臺灣學生林”。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以下簡稱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在這片土地上種下“代表希望的樹苗”,希望臺灣學生在大陸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也通過實地體驗了解大陸的過去和未來,增強對大陸的了解。

  由全國臺聯、河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天津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的2018“兩岸一家親——尋根祭祖燕趙行”臺灣大學生校外體驗活動1日在河北塞罕壩啟動。

  半個多世紀以前,塞罕壩是茫茫的荒原,三代塞罕壩林場人堅持植樹造林,營造出112萬畝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跡,如今,塞罕壩成為守護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2017年12月,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河北塞罕壩林場被授予“地球衛士獎”。

  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臺灣學生張立齊表示,通過此次活動,臺灣學生可以了解大陸對環境治理的重視和付出的努力,塞罕壩精神也讓他們了解到如何用自己的雙手拼搏未來,對即將畢業的他有所啟發。此外,他認為臺灣學生一起交流在不同省份感受到的文化特色以及學習體會,更有利於臺灣青年融入大陸,擴大視野。

  臺灣學生、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主席劉曜宗表示,對於兩岸民眾而言,共創美好生活環境一直是共同期待。希望把“綠色的希望”放在心裏帶回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環保意識,為兩岸的子孫共同創造一個美麗家園。

  就讀于北京大學的臺灣學生王裕慶稱,我們種下“臺灣學生林”把兩岸的感情傳承,塞罕壩人的精神對臺灣青年有很大影響,這也符合兩岸青年創業提倡的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精神。今年將畢業的王裕慶表示可能去大陸二、三線城市,腳踏實地體驗地方建設。

  楊毅周表示,塞罕壩精神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發展的縮影,展示了中華民族在艱苦中如何創造奇跡。此次植樹可以讓臺灣學生更深入了解大陸發展歷程,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希望臺灣學生更加熱愛這片土地,感受到這裡的希望,為兩岸的未來共同努力。

  河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專職副會長陳瑛介紹,2012年至2017年,該會與全國臺聯連續六年舉辦“尋根祭祖燕趙行”臺灣住京大學生校外體驗活動,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臺生累計500余人次參加活動。(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