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學者探討中華文化未來使命

2018年06月19日 11:10: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陣陣“中國風”“孔子潮”。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有哪些特點?對當代社會發展有何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下的中華文化,能擔負起何種使命?

  近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共同發起的第十次“兩岸人文對話”活動在北京展開。來自兩岸的8位學者以“中華文化在21世紀”為主題,就“中國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儒家思想與世界經濟永續發展”“文化資産中的藝術教育”等論題進行了發言與探討。

  中華文化中蘊含著諸多對當代科技、政治、經濟等領域有借鑒意義的因素,與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全球化浪潮下,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與世界先進文化和文明展開交流,對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精神不全是西方舶來品,中華文化本身不缺少科學精神的基因。”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孫小淳教授認為,中國古代科學具有“詩性”和“禮性”的特點,前者來源於先人的創造性思維,後者體現了古人對國家治理及國計民生的認識。“詩性”的思維、“禮性”的目的、“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是中華文化科學創造力的源泉,把科學知識的創造與國家治理及國計民生結合起來,對於當代建設科學創新型國傢具有借鑒意義。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校長黃光男認為,文化資産是物質資源和人文資源交織的産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承接古人生活和現代化演進的作用,有利於保持社會禮俗或價值倫理。文化産業教育要進行品質管理,要選擇有益於大眾生活的文化資産。不論是宮殿、寺廟還是民俗、表演或藝術品,文化資産都具有創作、時空與感情,所以文化資産是涉及民族、國家的教育資産。

  “義必須在利的前面,倫理價值必須優先於經濟價值;義和利並不衝突,在義的原則下追求財富,才能促進社會全體的利益,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孫震分享了自己對儒家思想與世界永續發展的看法。他認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核心,為此,個人要遵守倫理,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要堅持“仁、義、忠、信”的經營理論;社會必須有健全的誘因制度;政治要選舉有賢能的人。

  “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體現了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代表一種思想轉折。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認為,“要讓千差萬別的文化自由而平等地生長、流動和融合,讓文化的創造者、享有者、消費者自由而平等地選擇、欣賞甚至厭棄。”他表示,既要做愛國主義者,也要做世界主義者,要理性地看待、尊重、學習其他文化傳統和文明成果,盡可能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創造一種友好、和諧的關係和非對抗的氣氛。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