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31條”給臺胞實實在在獲得感

2018年06月06日 13:45: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31條惠臺措施”給臺胞在大陸創業提供了機遇。圖為臺灣青年徐國峰以機器人作為早教工具,叩開了大陸早教市場的大門。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2018年3月,對武漢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春天。在“三八”國際婦女節紀念大會上,她被授予武漢市“三八紅旗手”稱號,成為在鄂臺胞獲此殊榮第一人。

  “非常意外!從沒想過這麼高的榮譽會落在我身上。這説明我們的工作被社會認可,臺胞成為大陸一分子。這不僅僅是‘兩岸一家親’,而是真正不分彼此的‘兩岸一家人’。”她激動地説。

  今年2月,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允許臺胞參評“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就是措施之一。

  3個月來,“31條”中不少措施已經落地生效,讓廣大臺企臺胞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迎來事業發展的春天。

  大陸對臺商的吸引力飆升

  4年多前,上海吉富集團董事長、臺商劉吉人踏上了中東歐之旅。在匈牙利,這位市場嗅覺敏銳的企業家意識到將當地有機食品引入大陸,將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乘著大陸“一帶一路”倡議與“31條惠臺措施”的東風,吉富集團在投資控股匈牙利一家豬肉生産加工集團後,又與匈牙利國家開發銀行共同成立了啟動金額2億歐元的匈牙利國家發展基金,助力“一帶一路”沿線企業赴匈發展業務。

  今年3月,吉富集團還參與了上海臺商“一帶一路”重慶行考察團,赴西部發掘商機,考察團共達成投資意向約16億元(人民幣,下同)。“未來有望真正把‘一帶一路’業務、長江經濟帶業務,與位於上海的總部經濟業務緊密結合起來。”劉吉人説。

  上海市6月1日出臺的《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明確提出,支援上海臺企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參與上海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服務中西部、東北等重點地區建設,在對接、項目落地等方面給予優先協調和專業輔導。

  “‘31條’已讓我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好”。江蘇榮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位於昆山的臺企,總經理陳裕盛告訴記者,公司屬於高新技術企業,根據‘31條’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從25%降至15%。根據江蘇省制定的實施細則,由於積極實施“機器換人”,公司可獲技改設備金額10%的補助。發明使用新型專利每年也能獲得定額獎勵。目前,江蘇全省已有近700家臺企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

  在參與政府採購方面,福建省對臺資企業無準入門檻,鼓勵臺企參與政府採購,全省採購臺企生産的品牌汽車1303輛、金額1.55億元,全省銀行系統採購臺企生産的螢幕近3萬台。

  在政策補貼方面,黑龍江省2家臺資食品企業同等享受省畜牧養殖“兩牛一豬”(奶牛、肉牛、生豬)政策補貼,分別獲得省市縣各種補貼2.26億元和9500萬元。

  “‘31條惠臺措施’發佈後,大陸對臺商的吸引力極速飆升。‘31條’覆蓋各行各業,範圍廣,這種‘磁吸效應’之巨大,真是前所未有。”上海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李政宏説。

  “我們推進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步伐不會停息,一些地區和領域在提供同等待遇方面先行先試會有新進展,在推動兩岸産業共同發展方面會有新實效,臺灣同胞在大陸發展的機遇會更大,天地會更廣闊。”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説。

  同等待遇為臺胞打開“登陸”大門

  2008年,青年臺商李儒欽應邀來福州參加活動,從此開啟了“登陸”創業的人生旅程。如今,紮根福建的他積極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提供輔導。趁著“31條惠臺措施”的良機,他介紹了一批臺灣朋友赴福州、漳州、泉州等地推廣農業特色小鎮項目,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對接得很好,大家幹勁十足。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作為對臺政策先行先試的試驗區,福建在落實“31條惠臺措施”上走在前列。廈門在大陸率先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廈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先行先試舉措有33條,包括實現電子臺胞證與大陸居民身份證同等使用,鼓勵臺胞在廈門擔任調解員、仲裁員、陪審員等職務,臺胞生活便利程度顯著提升。

  “‘31條’牽涉到跨部門的溝通,並不容易,但上至中央下至各個省市,落實速度真是非常快,開放力度很大,這份用心令臺商臺胞們感動。”李儒欽説,大陸對臺工作更加細緻,越來越多臺胞有興趣到大陸工作、生活。

  目前,北京市各高校就讀臺灣學生,在教學管理、學習生活、獎助學金髮放、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等方面已享受與大陸學生同等待遇;在京就業臺胞,已可在京繳存住房公積金;北京市還擬推動為在京工作、就業、創業臺胞,提供保障性住房。

  4月,上海舉辦的第二屆“英才匯聚滬上逐夢”臺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交流會,吸引了復旦、同濟等高校的70位優秀臺籍博士(生)參加。上海高校提供的崗位年薪普遍在二三十萬元,高端人才甚至還有百萬年薪,並提供30萬元的科研啟動資金和最高150萬元的安家置業補助。

  中部省份湖北在“31條”出臺後,加快實施“千崗迎臺青”計劃,27所高校向臺胞提供了582個正式教師崗位,華工科技、中百控股、省長江産業投資集團等106家企業向臺灣青年提供了2068個實習和就業崗位,支援“31條”落地在全省蔚然成風。

  42歲的黃上智前年來到上海閔行的“麥可將”文創園區,創立了上海魯班學堂,開設木工體驗課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最近他順利入選“閔行工匠人才庫”,成為首位入圍此類評選的臺胞。

  “31條”提出,鼓勵臺胞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評獎項目、榮譽稱號評選。“黃老師這次成功入選,無疑會起到一個領頭羊的作用。”“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臺商連泰瑞認為,此舉將激勵更多兩岸文化工作者齊心協力,共同守護中華文脈。此外,也便利臺企引進人才,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就業渠道將更加通暢。

  助臺胞融入大陸大家庭

  1980年出生於高雄的劉其享,博士畢業于臺灣“中央大學”産業經濟學研究所。拿到學位後,劉其享想到高校教書,但臺灣高校工作難找,他將目光投向了大陸。2016年,他入職湖北經濟學院,成為一名全職老師。

  “離開家鄉總有些惶恐,擔心不適應,事後證明擔心是多餘的。這裡和臺灣沒有兩樣,除了飯菜辣一點”。他説。

  現在,劉其享已是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環境資源學院副教授,並於今年榮獲湖北青年“五四”獎章。

  作為“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湖北經濟學院已引進臺灣全職教師36名,45歲以下博士佔75%。學院已支援臺灣教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共10余項,4名臺灣教師入選“楚天學者計劃”。學院還規定,全職臺灣教師可按條件申報高級職務任職資格。

  “學校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劉其享説,對想把事業建在大陸的臺灣人來説,“31條”讓他們能夠安心。

  在“31條惠臺措施”出臺後,大陸各地多位臺胞被授予“三八紅旗手”“勞動模範”“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同等待遇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是精神層面上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催化劑”,橫亙在兩岸同胞間的心理界限正在慢慢消融。

  “以前,我感覺這類榮譽離我很遙遠,因為不具備條件。但現在臺胞能獲得這麼高的榮譽,已成為大陸大家庭的一員。”從1992年奉父命回祖籍武漢創業至今,蕭永瑞深耕荊楚大地20多年,親眼目睹了臺商與大陸同發展、共命運的歷程。她相信,以後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臺籍“三八紅旗手”,未來臺胞在大陸工作,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的,都有希望獲獎。

  南京市臺協會長、銀杏湖農業觀光休閒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銘田是1993年“登陸”的老臺商。歷經25年不斷開拓,他將“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裸露礦坑,開墾成如今一步一景、枝繁葉茂的生態景區。今年五一,他被授予“南京市勞動模範”。“非常高興能獲得這樣一份榮譽,在南京生活20多年,我對這片土地已經有了深厚的感情。未來我會繼續努力工作,為南京的綠水青山盡一份力。”他説。

  全國臺企聯榮譽會長郭山輝説,“31條惠臺措施”是“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體現,讓臺胞共用大陸發展機遇和成果。當前,臺灣還有很多人對大陸不夠了解,相信“31條”會推動更多臺灣年輕人和創業人士來大陸發展。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表示,我們一直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不斷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紮實推進和落實“31條惠臺措施”,目的是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為臺胞臺企辦實事辦好事。國臺辦將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加強政策落實,評估實施效果,並根據需要研究制定更多政策舉措。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