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民間人士甘之如飴做事業:用中華文化滋養生活

2018年05月03日 15:48:00來源:人民日報

  在臺灣,民間人士不計得失、甘之如飴做一項事業——

  用中華文化滋養生活(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孫立極 吳亞明

  他們都有不同尋常的目標:陳忠建希望更多的人學書法,如果一輩子沒寫過毛筆字,那是很遺憾的事;周功鑫想讓看童書的人,不僅了解歷史故事,還要感受到中國古代的生活美學;袁中平呢,他彈古琴、唱琴歌,盼望能觸動到一位潛在的古琴家……

  寫字,如同吃飯和睡覺

  陳忠建的工作室位於臺灣新北市新店的一間公寓。房內除了兩書架書帖,還有一個由相機、錄影機、燈光架組成的攝影棚。粉絲們應不陌生:陳老師就是在這裡,先後拍攝了9600多段書法教學視頻,免費發佈到網上。

  今年2月剛剛退休的陳忠建,此前是新北榮富小學的電教老師。多年前他便嘗試在學校義務教書法。他説,自己上學時是有書法課的,現在沒有了,“要教他們一下,不然畢業了,一輩子可能都沒寫過書法。”為了多教學生,他曾流水席式授課——同一間教室,每堂課換一班學生,最多時4天教了24個班,“累到快吐血”。在他的熱情推動下,2011年,書法課正式列入榮富小學的課表。

  陳忠建教書法的計劃不只是榮富小學。他開始嘗試錄教學影像,放到網上,所有視頻都免費開放,十幾年心血凝聚成三部分:一是九年書法教學系統,二是趣味書法教學系統,都是針對中小學生。第三部分最厲害,是陳忠建字庫。

  “字典上的繁體字有6200多個,碑帖上的字有限,沒有的我來補寫。”他先臨摹碑帖,把帖上字錄入,基礎紮實後,再按《千字文》補寫,如果原帖有300字,他補寫700字;再整理偏旁部首,進行電腦比對……他目前已上傳31種書體、24萬字的視頻。

  檢索陳忠建字庫,可自動跳出31種字體的書寫。“不寫書法的人也可以用字庫。”陳忠建説,店舖的招牌、小吃的包裝甚至醫生的名片,都用過他的字,“因為碑帖中沒那幾個字。”

  陳忠建還特別想告訴書法愛好者,書法就是想寫就寫的快樂事,“寫字就像你看手機、吃飯、睡覺一樣的日常。書法是你的快樂,不是你的功課!”

  陳忠建成了書法界的“網紅”,在兩岸書法圈有很多粉絲。和當年一起出書帖的人相比,他坦承自己沒賺到什麼錢,但賺到了名氣,還分享到快樂。

  童書,講歷史更講生活

  周功鑫主編的“圖説中華文化故事”叢書,與普通的童書不同,它不僅講歷史故事,還介紹那個時代的人物衣飾、空間擺設、使用器具等。

  2012年,她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便有了出版這套叢書的念頭。31年博物館工作的經驗,她想帶進青少年教育中。“青少年要考試、升學,容易被忽略,但他們恰恰處於價值觀需要建構的年紀,需要有優良讀物。”當然,她還有一個“野心”,要畫出中國式漫畫。

  2014年,經過各種打磨,“圖説中華文化故事”第一套10冊《戰國成語與趙文化》面世了。這套圖文並茂的成語故事,畫面精美,更特別的是故事後的註釋。以《鷸蚌相爭》為例,書後註釋介紹,第六頁中燕國官員所戴的是玄端冠,那是戰國時期官員常戴的頭冠樣式;第七頁中燕昭王身邊擺著的是銀首人俑銅燈,在河北平山縣出土;坐席上圓圓的器物是席鎮,用來固定鋪席,如今湖北省博物館有藏……

  周功鑫説,“看了這本書,我不僅希望他們了解這個成語,我還想讓他們了解趙文化、秦文化,了解當時的生活美學,讓他們系統地學習中華文化。”説起這個創意,她曾到大陸的兩所學校交流,講到戰國時流行的“曲裾深衣”,圖樣參考的是湖南長沙出土的彩繪木俑。有聽眾問:“為什麼不放在書裏呢?”於是,成語故事就變身成一個全面的文化載體:人物、器物可考,有細緻的城郭圖和時光軸,所列參考書目簡直像學術論文。

  “讓歷史上真正出現的事物,回到它的場景中去”,這個要求實在不輕鬆。周功鑫創辦的小皮球文創公司裏,有兩人專門負責考據。在崇尚快餐式文化的年代,他們用了兩年時間才出版了兩套書。周功鑫計劃出版15套“圖説成語”,之後是“圖説中華人物”,介紹名君名臣、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30多歲的執行長陳紹誠開玩笑:“搞不好,出到清朝時,我連孫子都有了。”

  後來,他們越來越熟練,出版速度加快,同時著手製作動畫片。小皮球的團隊非常年輕,一半以上20來歲。周功鑫説:“我有意培養年輕人。因為文化工作是長期的,把他們培養起來,由他們再培養未來的年輕人,文化傳承才會永續。”年輕人習慣了畫西洋動畫、日式漫畫。“而我想要的是中國式漫畫。所以不斷和他們説,不對,鼻子太大,中國人不是這樣子。畫秦人,我就讓他們看看兵馬俑;畫南方人,乾脆就讓他們看周圍的人長什麼樣。”

  市場反響不錯,第一套書很快就賣出數千套。去年在大陸出版的簡體版獲評“上海好童書”。付出不僅有心血,還有大量金錢。“沒人願意這麼出書,只好自己出。”周功鑫開心地説,“我在過優雅而知性的生活。”

  古琴,契合血脈的優雅

  袁中平一身素色長袍,輕撫古琴,唱起宋代姜白石的詞《長亭怨慢》。3月底,臺北一個300人的演藝廳中,10余位琴人優雅演奏《梅花三弄》《歸去來辭》《鶴鳴九皋》等古琴經典名曲。

  這是一年一度的“臺北琴會”,今年是第三屆。從最初舉辦小型琴會到如今移師演藝廳,主辦方、臺灣“中華古琴學會”會長袁中平自承需要勇氣。沒想到,最後門票銷售一空,現場有年輕人也有老先生,還有從高雄北上、自大陸跨海而來的愛好者。

  袁中平坦承,當下,古琴的確式微,但自古以來中國歷史處處可見古琴身影,從帝王、文人到庶民,都有與琴的故事。比如宋徽宗蒐集天下名琴,造“萬琴堂”;文學家蘇東坡、理學家朱熹彈琴,隱士陶淵明也是“樂琴書以消憂”;孔子週游列國,自衛返魯,看到幽蘭也要停下車來對蘭撫琴……

  袁中平年輕時是頗有名氣的流行歌手,曾與童安格等人一起組“旅行者三重唱”合唱團。1983年他赴美留學,第一次聽到古琴的錄音帶,瞬間“被震撼、被感動”。袁中平説,“這時才發現中華文化是與我的血液和思想契合的,是這麼自在。”從此,他到臺灣、到大陸拜師學琴。袁中平在臺北成立琴舍、創辦“中華古琴學會”,舉辦“臺北琴會”,就是希望影響再大一點、面向再廣一點,讓更多人了解古琴,可能就會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古琴家出現。

  2018“臺北琴會”除了音樂會還包括琴學論壇和雅集。音樂會次日,位於臺北市齊東街的琴道館內,數十位古琴愛好者席地而坐,聽前輩分享彈琴心得。當晚,同樣在琴道館,數位琴人琴家演奏了包括《醉漁唱晚》《石上流泉》《漁歌》等曲目的雅集。這座深藏在臺北鬧市區的院落,明月如鏡,樹影婆娑,幽幽古韻,沁人心脾。

  袁中平説,之所以找到琴道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一定要有個地方,讓大家把文化積澱下來”。古琴要推廣、交流、傳承,“臺北琴會”的論壇旨在研究,演奏會算是推廣,日常開課重在傳承。在這樣的理想下,袁中平笑道,他的全部家當都在這裡了,儘管不易,幸有大家支援,得以一路走到今天。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