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人走進巴蜀

時間:2011-07-13 09:27   來源:人民網

  7月12日,參加“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的近百位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參觀成都金沙博物館。在金沙遺址祭祀區原址上感受古蜀金沙的輝煌畫卷。  蘇丹攝(中新社發)

  7月11日上午,四川博物院,一場四川文化報告會拉開了“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的序幕。接下來的10天裏,近百位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將與四川文化界代表一起行走四川,全面感受巴蜀文化。

  驚 嘆

  2001年以來,中華文化聯誼會與大陸各地政府合作,已經成功舉辦過8屆“情係”系列兩岸文化聯誼活動,吸引不少島內文化界人士踴躍參加,林莉娜就是其中之一。

  林莉娜的職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她隨“情係”到敦煌看過飛天,去陜西看過兵馬俑,此次天府之行也令她充滿期待。果然,參訪第一天,她就被四川博物院的書畫藏品震撼了。

  “這太驚人了!以往我們看到的都是完成的作品,但這是原比例的草稿啊!”博物院的張大千作品展室裏,挂著幾幅大千居士在敦煌臨摹佛像的素描底稿,林莉娜邊看邊讚嘆。張大千是四川人,上世紀50年代初,其家屬向四川博物院捐贈了一批大千居士的書畫。

  讓林莉娜讚嘆不已的還有龔賢、八大山人和石濤的大尺幅山水畫作。她是愛畫之人,醉賞之餘忍不住對講解員感嘆:“沒見過哪個博物館能把這幾位如此大幅的作品一網打盡!”

  夏紅來自臺北故宮文化行銷處,和林莉娜激賞同樣的畫作,參觀過後直説:“剛才那幾幅畫看得好暢快,可惜時間有限,真想回去那個館再看看!”

  四川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精美獨特,也是博物院的奇葩。展櫃裏件件是青銅精品,戈、鉞、罍、鼎……其中不乏國寶級器物,臺灣畫家劉國松和夫人同聲讚嘆:“真美!”

  工作人員介紹,正在展出的藏品不過是博物院所有藏品的1%。林莉娜評價道:“這個博物院藏品驚人但不見宣傳,大氣卻很低調。”

  期 待

  還有更多驚喜等著來自島內的客人。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北川地震遺址、建川博物館,這些遺址或博物館早已名聲在外。此外,參訪團也將參加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觀摩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

  “我來四川一是看景觀,二是看人文。樂山大佛、青城山,以往這些都是書本上的內容啊,現在可以親眼來看,我還是很期待很憧憬的!”書法家杜忠誥白髮蒼蒼,一席粗布衣衫:“我要把所見的山川人文之美,應用到書法創作中去。”

  杜忠誥説,這是他首次參加“情係”活動,決定之前他諮詢過幾個朋友。“他們告訴我,這個活動辦了很多年,口碑很好,有人已經來過不止一兩次了!”

  “活動辦了這麼多年,的確已經成為品牌,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平臺。”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有意思的是,借這個活動,很多平時在島內很少往來的臺灣人也彼此相熟,成了朋友。”

  臺灣團團長焦仁和在開幕致詞中頗為動情:“我們從小讀書、看電影,內容離不開大陸的山川、文物和古跡,‘情係巴蜀’內容充實,相信是讓我們情牽夢繞的又一次文化盛宴。”

  據介紹,“情係巴蜀”邀集了許多臺灣南部和東部文化界人士,打破往年嘉賓較多來自北部縣市的慣例,拓寬了島內嘉賓的地域代表性。

  (人民網成都7月12日電)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