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出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

時間:2011-07-13 08:57   來源:台灣網

  12日,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在成都大學舉行。(台灣網 趙輝 攝)

  台灣網7月12日成都消息 挾著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余溫,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今天在成都大學舉行。兩岸學者分享了對於巴蜀文化的研究心得,並就非遺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深入交換了意見。

  臺北大學榮譽教授辛晚教從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的福建泉州南音(南管、弦管)談起,介紹了閩臺兩地南音保護與傳承的現狀。辛晚教還提及五代後蜀君主——孟府郎君被南音館閣尊為樂神,並設神位供奉春秋兩祭,證明巴蜀與南音之間的淵源頗深。

  辛晚教由此建議,與南音弦管關係密切的成都政府應當延續這一歷史記憶,可在考證後蜀宮址的基礎上,修建孟府郎君紀念公園,同時可以舉辦兩岸南音大會唱,兩岸同祭郎君儀式,來強化歷史共同記憶。

  “軍事經濟是強大國家之基礎,歷史文化則是偉大國家之條件”,辛晚教以一句簡短的結語強調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非遺天天都在減少,天天都在消失”。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李明泉的開場白引發與會嘉賓深思。作為三屆非遺節策劃的參與者,李明泉提出,對非遺的保護必須尊重非遺生存的文化空間和文化條件,因為有的非遺並不適宜異地保護,同樣,將非遺進行産業化開發加以保護也不能一概而論。

  四川大學教授李祥林一直致力於羌族文化的研究與保護,2008年“512”地震對羌族文化造成的巨大破壞,讓他在心痛之餘也為羌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付出更多的心力。

  出席論壇的近百名臺灣文化界精英隨後也將前往綿陽、北川等羌族聚居地參訪,李祥林簡要介紹了羌族文化災後重建的成果,並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關注羌族文化,投身羌族文化研究中來。

  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是“情係巴蜀 兩岸文化聯誼行”的重要活動之一,由前海基會副董事長焦仁和率領的95名臺灣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論壇,與四川學者共議非遺保護與傳承。(記者 張瑞宸 趙輝)

  12日,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在成都大學舉行,兩岸百餘名嘉賓出席。(台灣網 趙輝 攝)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