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不能拖後腿——甘肅一個東鄉族村莊的新期盼

時間:2012-10-18 14:09   來源:新華網

  (寄語十八大)小康路上不能拖後腿——甘肅臨夏一個東鄉族村莊的新期盼

  “村莊變美了,生活變好了,致富路上還不能鬆勁。”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北莊灣村的東鄉族群眾表達了繼續奔小康的決心,同時期盼中央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

  北莊灣村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北部,是一個東鄉族聚居的村莊,這裡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種地務農,是北莊灣村人世代生存的基礎。

  近些年來,在黨的惠農政策扶持下,通過外出務工和發展養殖,北莊灣村正快步甩掉“窮帽子”。

  “今年莊稼不太好,但兩個兒子打工收入還可以。”秋日太陽照在院子裏,暖烘烘的,一年還沒有到頭,北莊灣村蘇家社農民馬成虎就已經開始盤點收入。

  “10畝地,7畝種成了洋芋,上半年天旱,下半年雨多,一畝地只能收三四百斤洋芋,好在兩個兒子能幹,打工收入有1萬多元,這樣下來,一年到頭每人平均收入也有3000元。”

  馬成虎家的5間上房是3年前在危舊房改造項目中新蓋的,白墻紅瓦,十分漂亮,離新房不遠處,還保存著原來全家人住的土窯洞。

  北莊灣村現有8個社168戶914口人。同馬成虎家一樣,過去由於條件艱苦、務農收入低,村裏人住的不是低矮的土房就是昏暗的窯洞。

  “過去連一片瓦都見不到,現在到處是紅瓦房,整個村莊都變美了。”趙國俊説。

  居住條件的變化只是北莊灣村近年來的變化之一,趙國俊在北莊灣村當黨支部書記已經近30年,他親歷了北莊灣村的巨變,認為過去的“五難”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

  所謂的“五難”是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住房難、吃水難,過去這些現象不光在北莊灣村存在,在整個東鄉族自治縣都比較普遍。

  “北莊灣村過去沒有學校,孩子要到5公里外去上學,如今村裏有了一所完全小學,上百名孩子可以就近入學;村民過去得了病,基本都是扛著,現在有了合作醫療,一有病就拿著‘本本’上醫院;過去村裏的路,連個拖拉機都過不去,現在不光拓寬了,而且多數用水泥進行了硬化。”談起北莊灣村的變化,趙國俊如數家珍。他説,全村的自來水管都已入戶,目前正在引進新水源,今年年底全部都能吃上自來水。

  “過去跟現在根本是沒法比,從村裏到戶裏,完全都不一樣。”在北莊灣村,所有人幾乎都有這樣的感受,提起身邊的變化,打心裏感謝黨的政策好。

  但北莊灣村人也清楚,跟自己過去比,北莊灣村變化很大,甚至是巨變,但與發展快的地方比,差距依然很大。

  “我們村有一半的農戶在吃低保,全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要全面實現小康,關鍵要解決增收難的問題。”趙國俊説。

  近年來,北莊灣村人想增收的心願很強烈,外出打工、發展養殖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外出打工的人佔到60%。

  “打工雖好,有的一天能掙上百元,但畢竟不穩定,我今年種了1畝畜草,想擴大養殖規模,就是缺資金。”馬成虎説,他盤算來盤算去,在北莊灣村,前景最好的産業還是發展養殖,希望能得到政府扶持。

  對此,在北莊灣村,很多人都有同樣的認識,他們認為,農村要長遠發展,必須依靠土地,走特色發展道路,東鄉族人愛吃羊肉,也有養羊傳統,發展養殖是最適合的方向。

  “地種了很多年,收入增加不多,家家戶戶都在養羊,全都是小打小鬧,要形成特色産業,還需政策進一步扶持。”趙國俊、馬成虎説,黨的十八大馬上就要召開,他們充滿了期待,希望退耕還林還草政策能進一步實施,同時期盼國家出臺更多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在脫貧致富扶持和發展産業方面。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