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貿易摩擦最大受害國 應主動積極應對

時間:2010-10-13 16:18   來源:台灣網綜合

  6月1日,全國反補貼應對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商務部副部長鍾山出席會議並講話。鍾山同志深刻闡述了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全面分析了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複雜形勢和我應對貿易摩擦所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全力做好反補貼應對工作的總體思路和要求。

  鍾山同志表示,外貿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外貿發展形勢更為複雜,集中表現在外需不足、出口成本上升、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等多個方面。同時,我國貿易摩擦形勢更為嚴峻,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今後一段時期,我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摩擦,不僅體現為對我出口産品的限制,也將表現為經濟發展戰略等宏觀層面的碰撞和衝突。

  鍾山同志指出,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削弱了我國出口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加大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難度,增加了我國經濟運作的外部風險,妥善應對貿易摩擦是穩定我經濟發展良好外部環境的需要,也是商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鍾山同志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反補貼調查形勢,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國務院的指示和要求,積極主動做好應對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反補貼應對工作的必要性和複雜性,積極妥善應對。二是要標本兼治,不斷完善政策措施,遵守世貿規則。三是要依託機制,加強各方面的協調和合作,共同做好應對工作。四是要進一步做好規範和理清補貼政策和措施的各項工作。五是要進一步做好能力建設工作。 (來源:商務部網站)

  世界經濟的初步復蘇並未能驅散全球貿易摩擦的陰雲。新年伊始,美國、歐盟相繼對中國産品發動反傾銷調查,日本豐田汽車深陷“召回門”,而韓國也宣佈對中國多種農産品(000061)實施禁運……這些事件的背後無一不充斥著貿易摩擦的濃厚氣息。面對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出口導向型的東亞經濟體應當如何應對?對於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來説,貿易摩擦加劇又意味著怎樣的壓力和挑戰?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究竟該如何化解這道“難題”?

  “在金融危機過後,全球經濟復蘇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依然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困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推進本國經濟復蘇的時候,有些國家依然會採用貿易保護的方法,為本國企業擴張和本國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創造條件,所以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依然會非常嚴重,貿易摩擦加劇的現象短期內難以消除。

  由於近年來出口額上揚,東亞經濟體,尤其是中國所遭遇的貿易摩擦呈現出不斷增多的趨勢。“在應對貿易摩擦的問題上,我們要看到貿易摩擦將成為一種常態,首先我們在觀念上需要有這樣一個轉變。”桑百川説,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産品,還是資本密集型産品,出口數量比較大,而且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比較高,這都意味著未來與中國相關的貿易摩擦的增加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無論是從國家還是企業的層面來説,主動積極應對是非常重要的。”桑百川表示。作為國家來説,應當要推進有關方面的工作,如為企業提供更充足的資訊,提供一些法律諮詢,幫助企業有效地應對貿易摩擦,這將是一個常規性的工作。(來源:金融時報)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