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文化損毀情況統計完畢 專家建議採取四大搶救措施

時間:2008-06-30 10: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6月30日電(記者周寧)中共北川羌族自治縣重建工作委員會(北工委)向新華社記者透露,“5?12”特大地震對北川的基礎文化設施、文化工作者以及古文物的基本損毀情況已統計完畢。各方專家建議,可採取四大搶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綿陽市常務副市長、北工委書記左代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説,“5?12”特大地震給北川縣文化基礎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統計顯示:全縣公共文化設施中,建築面積42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含羌族民俗博物館、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和文物管理所)、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的文化館(含藝術培訓中心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中心)、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的圖書館、建築面積2350平方米的影劇院、建築面積2450平方米的川劇團,以及全縣20個鄉鎮文化站、7個街道文化站、287個村文化活動室全部被毀。

  從文化工作者損失情況看,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專家和傳人損失很大:北川文化館全體工作人員遇難,兩位對羌族音樂、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員也同時遇難;北川羌族研究所從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紅軍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員都不幸遇難。特別是口弦演奏者倖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僅存2人;此外,全縣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蒐集整理的羌族文學、音樂樂譜、舞蹈圖譜等文字、圖片、錄音、錄影等眾多資料,以及儲存在電腦裏的研究資料,也都被埋在地下。

  就文物損毀情況看,近萬件館藏羌族民俗實物、紅軍文物等全部被埋在廢墟下,其中100多件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永平堡、伏羌堡、曲山關、禹王廟、東嶽宮、“禹穴”石刻等100多處省、市、縣級地面文物、名勝古跡完全損毀。

  北川是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溫家寶總理第二次赴北川指導抗震救災時明確提出:“要保護好羌族文化遺産”和“建設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

  有關專家建議,應召集國內民族文化專家和民俗學者參與北川新縣城的具體規劃工作,並採取四大搶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第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應儘快根據羌族文化傳承人遇難情況,對原來已評選公佈的羌族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民間手工藝、民間信仰、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等七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重新認定傳承人。同時,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出版(再版)北川羌族歌舞碟片、圖書資料。

  第二,對即將消失的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及時組織搶救。應儘快指派相關技術人員,運用文字、錄音、錄影、數字化多媒體等先進手段,按專業標準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並完整歸檔,妥善保存和管理。

  第三,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納入災後重建規劃中。在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設施重建和恢復傳承規劃,支援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此外,可對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一事抓緊研究論證,儘早採取措施,對羌族文化遺産進行整體性保護。

  第四,北川新縣城的建築風格應做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無論是總體建築方案,還是各部門的建築個案,都應充分體現羌民族的建築風格和特色。民族特色主要體現在建築造型和外觀裝飾兩個方面。此外,應把各職能部門的業務需求與民族特色緊密結合起來,盡可能地保留羌民族的民族符號。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