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正軒:把忠誠使命鐫刻在抗震救災戰場上

時間:2008-07-03 10:51   來源:人民日報

   5月12日發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後,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堅決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命令,十幾萬大軍以最快的速度開赴四川災區,並在甘、陜、渝各個戰場,與人民群眾並肩戰鬥,全力以赴抗震救災,發揮了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有效履行了搶救群眾生命、保衛人民利益的神聖使命。這次抗震救災,是胡主席提出軍隊要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以來,我軍執行的一次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是對部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一次近似實戰的檢驗和鍛鍊。在驚心動魄、撼人心弦的日日夜夜,廣大官兵不畏艱險、衝鋒在前,勇挑重擔、頑強拼搏,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忠於使命、獻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歷史篇章。認真思考抗震救災鬥爭的實踐,從中汲取思想政治營養,汲取經驗、智慧和力量,對於進一步推動軍隊建設和改革、全面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效履行使命靠的是忠誠和勇氣,必須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

 

  忠誠和勇氣是革命軍人最重要的品格,是履行職責使命的政治保證和精神動力。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拓展,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對強化官兵政治信念、奉獻意識、戰鬥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重大搶險救災行動,關係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關係人民生命財産安全,關係社會穩定和諧。參加搶險救災,對軍人而言,不是個人義舉,而是職責使然;對我軍官兵來説,則又超越了軍人的一般職業行為。在抗震救災一線,高揚的“紅軍師”、“烏蒙鐵軍”、“黃繼光連”、“忠誠衛士”等旗幟,鮮明地宣示著人民軍隊的特有政治優勢和崇高價值追求。軍裝賦予軍人以使命,我軍的性質宗旨和優良傳統鑄就了廣大官兵對使命的特有忠誠,鍛造了臨危不懼、頑強拼搏的戰鬥精神。 

    
  我軍官兵履行使命的忠誠和勇氣與軍魂緊密相連。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我軍的使命是由黨和人民賦予的,忠誠使命首要的是聽從黨的召喚。我軍自誕生之日起,為著黨的政治任務和奮鬥目標,為著國家的獨立與富強、民族的解放與振興,黨指向哪,我軍就英勇戰鬥到哪。在這次抗震救災中,黨中央、胡主席總攬全局,每個關鍵時刻都及時作出重大決策和指示,為抗震救災鬥爭指明瞭方向。對黨中央、胡主席發出的號令,各級黨委和政治機關都立即傳達到每一個指戰員,及時統一思想和行動,雷厲風行地貫徹執行。胡主席在第一時間作出立即調動軍隊投入抗震救災的重要指示,各任務部隊聞令而動,迅速開赴抗震救災一線。胡主席兩次作出大規模增兵的決策,十余萬大軍火速集結、挺進災區。胡主席親臨一線,要求部隊儘快“進村入戶”,各部隊克服一切困難按時到達偏遠山區村寨。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成果後,胡主席要求部隊胸懷大局,繼續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各部隊在繼續解救被困人員、救治受傷群眾的同時,積極投入安置受災群眾、恢復生産和災區重建等工作。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軍一切行動聽黨指揮的軍魂意識、使命意識,為廣大官兵忠誠使命、英勇抗災提供了根本的思想政治保證。

  我軍官兵履行使命的忠誠和勇氣與宗旨緊密相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軍的唯一宗旨。人民軍隊來自於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人民軍隊存在的全部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服務人民。革命戰爭年代,我軍為人民打江山、求解放;和平建設時期,我軍為人民謀幸福、保平安。在抗震救災中,正因為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廣大官兵忠於職守,不放棄、不拋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挽救群眾生命,為了避免機械施工傷害廢墟下的群眾,戰士們用雙手刨挖,血肉模糊仍不停止。正因為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我軍既當戰鬥隊,又當工作隊、生産隊,在搶收搶種的田地裏,在搭建房屋的工地上,在帳篷學校的講臺上,到處都有人民子弟兵辛勞的身影。正因為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我軍官兵捨生忘死,冒著余震、泥石流不斷的危險,向重災區急進,在即將坍塌的廢墟前,18歲的年輕戰士含淚跪下喊道:再讓我去救一個!正因為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官兵們甘於奉獻,在交通運輸斷絕、生活必需品極度缺乏的情況下,紛紛把僅存的乾糧、礦泉水送給群眾;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當地風俗和民族習慣,做到秋毫無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安泰,無窮的力量來自於大地母親。人民軍隊只有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履行使命的忠誠和勇氣才有不竭的源泉。

  我軍官兵履行使命的忠誠和勇氣與榮譽緊密相連。在價值多元的當今社會,革命軍人光榮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忠誠和勇氣。在8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不論是與兇殘的國內外敵人戰鬥,還是與無情的洪水、疫病、冰雪、地震等自然災害較量,我軍官兵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一次次出色完成了任務,贏得了黨和人民的讚譽,鑄就了人民軍隊的輝煌。在抗震救災鬥爭中,我軍官兵珍視崇高榮譽,在危難艱險面前,沒有一人退縮。為探明災情,15位空降兵勇士寫下遺書從近5000米高空縱身一跳,令世人驚嘆。地震災區氣象地形變化萬千,歷來被飛行員稱為“死亡航線”,抗震救災中硬是被陸航團官兵變成了“生命通道”,每一次飛行都是一次生死穿越。進入深山搜救時,被毒蛇咬傷的官兵,毅然揮刀斬斷受傷的手指,腸穿孔的戰士紮緊腰帶強忍劇痛,堅持3天揹運傷員,凜然可見軍人那剛毅果敢的勇氣。即使是剛剛入伍幾個月的新兵,也在部隊忠誠使命、英勇抗災的氛圍中迅速堅強成熟起來。在抗震救災最危險時刻,某部挑選突擊隊,部隊領導問“誰是獨生子女”,沒有一人舉手;問“誰是共産黨員”,每一個年輕的身軀都挺了出來。新一代官兵身上依然流淌著英雄熱血,激蕩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我軍官兵在履行使命中表現出的忠誠和勇氣,本質上體現的是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凝結和昇華的是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這些年來,全軍堅決貫徹胡主席指示,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官兵,深入開展軍隊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戰鬥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不斷增強官兵的軍魂意識、宗旨意識和使命意識,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得到新的傳承和弘揚。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複雜深刻變化、軍事任務更加繁重、官兵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趨於多樣的情況下,要有效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必須充分發揮我軍政治工作優勢,構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創新發展先進軍事文化,把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有效履行使命靠的是過硬本領,必須大力提升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這次抗震救災不是打仗,近似打仗,是一場大規模的聯合作戰式的非戰爭軍事行動。陸、空和水面各種力量立體作戰,大量現代高科技裝備相繼投入。對組織指揮、兵力投送、救援能力、後勤保障等,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驗和鍛鍊。面對突如其來、瞬息萬變的災情,面對群山深壑、橋梁中斷、道路堵塞等複雜環境,面對暴雨大霧惡劣氣象和通信聯絡、給養供應等嚴重困難,面對受困于鋼筋混凝土廢墟下的生命,救災部隊憑著必勝的信念和頑強的作風,憑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本領,打贏了一個又一個硬仗惡仗。我軍以高效有序的行動向世人展示:人民解放軍把對使命的忠誠化為提高能力的動力,經過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的快速發展,現代化水準實現了新的跨越,應對災難和危機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快速反應為履行使命贏得時間。時間關係打贏,時間就是生命。執行包括應急救援在內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往往事發突然、情況緊急,有效履行使命必須有健全的應急反應機制、快速的動員能力、高效的組織指揮和可靠的遠端機動,在第一時間做出高效迅速的反應。這次抗震救災中,震後僅僅13分鐘,軍隊應急機制全面啟動;不到20分鐘,成都軍區成立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2小時7分鐘後,2架察看災情的直升機冒雨起飛;3天時間內,中央軍委連續兩次大規模增兵,以飛機投送、鐵路運送、緊急空降、摩托化開進和徒步強行軍等不同方式,將13.7萬大軍快速運抵地震災區。我軍機動速度之快,任務轉換效率之高,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讚揚。

  聯合協同保證履行使命有力有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對於多兵種聯合作戰提出了很高要求,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也往往是參戰力量多元、軍地聯動。這次抗震救災,是我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救災行動。參加抗震救災的有陸軍、海軍、空軍、二炮、武警以及民兵預備役等方面的武裝力量,還有地方、國外和境外救援人員,抽組單位多、涉及部門多,協調任務重,指揮難度大。在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領導下,成立了軍隊抗震救災指揮組,建立了多級聯合指揮體制,明確了救援責任區域,軍兵種之間、各部隊之間、軍地之間密切協同,形成了一體化的抗災救災力量。參戰部隊充分發揮黨委(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保證了對部隊堅強有力的領導,保證了抗震救災順利進行。

  強力保障為履行使命提供物質支撐。現代條件下執行各種各類軍事行動,需要動用大量高科技裝備,綜合保障能力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這次我軍抗震救災,投入了包括戰場感知、資訊傳輸、搜索救援、醫療救助等各種裝備。風雲、資源、北斗等衛星源源不斷地提供重要資訊;大量先進的挖掘機、百噸液壓頂、生命探測儀等在搜救被困群眾中發揮巨大威力;野戰方艙醫院、野戰炊事車、野戰沐浴車,提供著便捷的醫療和生活服務;現代化的供水、宿營、油料保障在戰鬥力生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地面交通陷入癱瘓的情況下,直升機、大型運輸機成為轉運傷員和受災群眾、運送救災力量的重要工具。動中保障、伴隨保障、遠端保障成為抗震救災後勤保障的鮮明特徵,為完成艱巨任務打下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高素質人才成為履行使命的決定性因素。人才是強軍興軍之本,是戰爭制勝的關鍵因素。在各種軍事資源中,人才是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效履行使命必須要有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這次抗震救災,顯現軍隊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已結出碩果。衝在一線的指揮員,在部隊高度分散、任務轉換頻繁、地理環境複雜等嚴峻考驗下,展現了軍政兼備、科學組織指揮的良好素質。廣大官兵履險克難,爬山、涉水、攀岩、跳傘,在抗震救災的特殊戰場展現了過硬的軍事本領。專業人才雲集,救援、工程、防化、醫療、防疫、通信、測繪、氣象、水電、爆破等20多個專業兵種,技術精湛,各顯其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這樣一支專業齊全、訓練有素的隊伍,任何艱巨的使命任務都能出色完成。

  忠實履行使命,過硬軍事能力是保證。沒有這個可靠依託,縱有滿腔熱情,也無法有效履行使命。現代條件下非戰爭軍事行動與資訊化戰爭具有高度的相似共通之處。只有具備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這一核心軍事能力,完成其他軍事任務才有充分的能力基礎。這些年,我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大抓軍事訓練,大力發展高新武器裝備,採取超常措施推進人才隊伍建設,以軍事鬥爭準備為龍頭牽引各項建設和工作,打贏資訊化戰爭、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顯著提高。這是抗震救災我軍能夠發揮主力軍和突擊隊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年軍事鬥爭準備的成果,我軍就難以有這樣出色的行動和表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軍事理論的革新,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興起。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日益成為我軍的重要軍事實踐,日益成為我軍履行使命的重要內容。我軍要有效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必須始終瞄著提高資訊化戰爭能力這個基點搞建設,以此牽引我軍軍事能力建設。同時,非戰爭軍事行動也有著自身的特殊要求,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和其他相關準備。要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放在軍隊現代化和軍事鬥爭準備全局中加以科學籌劃和實施,全面提升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和本領。

  有效履行使命靠的是創新發展,必須貫徹新理念樹立新形象

  我軍新的歷史使命根植于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21世紀的人民軍隊,在履行使命中不僅要堅守軍隊的特殊要求,而且要與社會發展進步同頻共振;不僅要能敢打硬拼,而且要有現代文明之師的風範和形象。向現代化全面邁進的人民軍隊,堅持貫注黨的先進理念、弘揚時代精神,為忠實履行使命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次抗震救災,展示的不僅是我軍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不僅是履行使命的軍事能力,還展現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全新的理念和形象。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重要執政理念,也是我軍在建軍治軍、完成任務中必須貫徹的重要理念。胡主席在抗震救災一開始,就要求把挽救人民的生命作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在抗震救災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要求繼續爭分奪秒搜救被困群眾、全力救治受傷人員、想方設法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還強調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以人為本,關心愛護官兵也是以人為本。這些重要指示,進一步豐富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成為抗震救災的科學遵循。執行任務的直升機失事後,胡主席親自部署搜救,軍委領導坐鎮指揮,先後派出數萬官兵進行拉網式搜尋。總政連續組織抗震救災心理服務專家組,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救災部隊不惜一切代價搶救轉移受困群眾,注重在精神上撫慰群眾受傷心靈,以深切的人文關懷踐行了以人為本的要求。同時,注意關愛官兵,使他們身心健康、精神飽滿地投入戰鬥。針對救災官兵工作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實際,研製配發太陽能淋浴器、活動帳篷、照明馬燈等單兵野營裝備,組織進行健康體檢,還及時幫助家鄉在災區的官兵尋找失去聯繫的親人。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賦予了尊幹愛兵以時代內涵,在思想觀念上實現了新的昇華。

  堅持科學精神。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一支軍隊履行職責使命,必須以科學精神為有力武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審時度勢、科學運籌、高效指揮、合理用兵,為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進行提供了根本保證。救災部隊準確把握抗震救災階段性特點,從快速到達災區搶救群眾生命到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從科學防疫、恢復供電交通通信到嚴密防範次生災害、妥善處置唐家山堰塞湖等險情,始終牢牢掌握抗震救災主動權,確保災情處在可控、可防、可治範圍內。各部隊充分發揮專業人員、專業力量、科技手段的優勢,尊重客觀規律,傾聽專家意見,學習借鑒人民群眾的經驗,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創新、管用的救災方法。抗震救災中我軍處處講科學、重規律,體現了堅定決心、堅強意志與科學精神的高度統一。這種科學精神在履行使命中彌足珍貴,需要大力提倡。

  堅持開放透明。開放透明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我軍的一舉一動舉世關注。在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積極回應國內外媒體關切,加強輿論引導和對外宣傳工作,是我軍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在抗震救災中,積極組織軍隊媒體跟蹤報道抗震救災進展;及時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我軍參加抗震救災的有關情況;積極接受國內外媒體採訪,配合搞好抗震救災報道;開設“解放軍抗震救災戰地廣播電臺”,及時傳達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部署,通報災情變化,既做到資訊公開、準確、全面、透明,又安定了民心、鼓舞了官兵士氣,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提供了有力輿論支援。我軍在運用現代媒體等手段服務於軍事任務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日益強大的人民軍隊更加開放自信。

  新的理念和形象也是戰鬥力,是贏得人民群眾支援、順利完成艱巨任務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年,我們堅持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重要指導方針地位,著眼全面履行我軍歷史使命,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創新務實,部隊建設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邁出堅實步伐,呈現出新的氣象。當前,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不斷深化,我軍履行新的歷史使命不斷遇到新情況新考驗。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加自覺地貫徹以人為本的建軍治軍理念,充分發揮廣大官兵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更加自覺地講究科學、尊重規律,不斷提高建設發展的品質效益;更加自覺地營造有利於我軍建設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塑造人民軍隊忠實履行歷史使命的時代形象。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