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熱帶氣旋”:臺灣進入ECFA時代

時間:2010-08-25 08: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序入秋,臺北依然暑熱。正常年份,現在正是颱風季節。但是,今年的颱風遲遲沒來,已悄悄刷新臺灣氣象部門的最晚紀錄。

  看報道,沒有颱風,南部漁民的漁獲量少了,心中不免一驚。印象中,颱風帶來的總是災害性的,風狂雨驟,山洪暴發,泥石滾滾,樹倒房塌。

  那麼,颱風與漁獲量又是何關係?上網一查,“百度”有解釋説,颱風過處翻江倒海,將海底的營養物質卷上來,魚餌增多,吸引魚群聚集逐食,漁獲量自然提高。

  事物本來是辯證的。氣象學上,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假如沒有熱帶氣旋,人類將更加遭殃。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受日照時間最長,幹熱難忍,如果沒有熱帶氣旋來驅散這些地區的熱量,那裏將會更熱,地表沙荒將更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正是憑著熱帶氣旋巨大的能量流動使地球保持著熱平衡,使人類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有臺灣朋友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就像臺灣等待已久的“熱帶氣旋”。

  ECFA,本是一項造福臺灣人民、造福兩岸同胞的協議,竟被綠營抹黑,攻訐,扭曲,並刻意誇大負面效應。紛紛擾擾了一年多,好在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ECFA得到了越來越多臺灣民眾的支援。

  馬英九説,臺灣在過去十年,一直在全球經濟區域整合中做“壁上觀”,但簽署ECFA後,臺灣將不再“壁上觀”,而是跨出關鍵性的第一步,能夠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對兩岸經濟制度化、避免臺灣邊緣化起到重要作用。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