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專家西安縱論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

時間:2010-08-09 09: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80多位兩岸專家4、5兩日聚首古城陜西西安,參加第19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縱論後ECFA時代的兩岸關係。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嚴安林認為,ECFA簽署後,雙方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但需要注意雙方之間的分歧點也在擴大,而這種分歧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分歧,不能忽視也不必擴大化看待;同時應推動兩岸社會關係與政治關係的正常化,共同把握主題、破解難題。

  臺灣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認為,ECFA大大增進兩岸互信,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物質基礎準備期。而在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將越來越“生活化”,兩岸經濟合作與競爭越來越突出,兩岸官方與兩岸人民間的四組關係將發生變化,隨著往來更便利,兩岸婚姻、求學、就業等將大幅增加,兩岸關係的第三者(外部因素)將出現新型角色轉換。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説,ECFA的簽署,並不意味著兩岸關係自然而然進入政治談判階段,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和平發展任重道遠。毋庸諱言,兩岸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臺灣內部的政治情勢演變,這似乎已成為不言而喻的“潛規則”。雖然如此,不等於兩岸在政治議題上只能守株待兔,無所作為。後ECFA時期,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充分體現,隨著大陸對臺政策的誠意與善意的充分展現,相信會有越來越多臺灣同胞支援這一路線,民進黨的“臺獨”路線將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面臨轉型的強大壓力。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所教授蔡瑋認為,當前最理性的做法是,兩岸當局都應在既有基礎上,努力將經濟協議架構的內容予以充實、加強,多賺錢,少鬥嘴。兩岸間將來可能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架構性協議,如科技、文化、媒體、教育等協議都有待協商,採取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方法,逐步建立起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加強彼此認同,成功構建一個包括雙方共同未來的正確認知,才是最穩健、負責的做法。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標誌著兩岸經貿關係進入到一個深層次的發展階段。它也為兩岸展開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面提供可資借鑒的模式。她認為,在文化創意産業大發展的今天,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將對擴大和深化兩岸關係、增進兩岸民眾的思想情感等産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認為,文教交流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核心因素。他説,近20年來,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從無到有,從單向到雙向,發展蓬勃,這有效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傳承與創新,對緩和兩岸關係,增進兩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別是對青少年間的心靈溝通,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當前,兩岸應儘快著手推動商簽文教交流合作協議,早日實現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正常化與制度化,以增進兩岸同胞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攜手建設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家園,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6日,兩岸眾學者專家前往咸陽法門寺,在參訪中觸摸中華民族文化的脈動。(記者 黃少華)

編輯:薛白璐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