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輝煌50年紀實:八桂科技抒寫輝煌歷史

時間:2008-12-05 12:50   來源:中廣網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在歷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偉大思想指引下,廣西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科技工作方針,先後提出並實施了“科教興桂、人才強桂”、“科技與經濟結合新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創新跨越之路”等重大發展戰略。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決定、規劃、政策、法規,組織實施了“星火計劃”、“創新計劃”等重大科技專項計劃,以建立高新區為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建立部區工作會商制度,連續17年舉辦廣西科技活動周。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為廣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了貢獻。

  

  五十年來,廣西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區專業技術人員從自治區成立初期的3萬多人增加到2007年的98萬人,增長了30多倍;科技經費大幅度增加;全區專利申請總量累計達到32278件,專利授權總量累計達17758件;1985~2007年,3153項成果獲廣西科技進步獎,7項成果獲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十五”期末達到了41.6%。

  科技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科技創新加快了農業發展。五十年來,引進、培育了大批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了大批先進適用技術,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平均超過90%,森林覆蓋率達52.71%,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0%以上。廣西先後組織實施了“千萬畝糧食大面積增産綜合技術開發”、“科技興牧133工程”、“科技興糖2165工程”、“158科技扶貧工程”、“千萬畝稻田節水工程”、“百萬牛品改工程”、“百萬桑蠶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與專項,突破了一批區域特色農業關鍵技術,培育了一批農作物新品種,極大地促進了廣西農業科技的發展。水稻育種,60年代育成廣選3號等良種,使廣西水稻單産突破500公斤大關;70年代培育出我國第一批雜交水稻組合;90年代育成桂99系列等一批優質高産水稻品種。水稻平均畝産從1958年的120.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85公斤,增長了1.9倍,拋秧技術、免耕技術、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單交種系列、南校系列、墨白玉米系列和玉美頭系列等玉米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使廣西玉米大幅增産,玉米平均畝産從1958年的65.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277.5公斤,增長了3.23倍,並實現了由高産向優質高蛋白方向突破。攻克了甘蔗良種繁育技術難關,培育出“桂糖11號”、“桂糖17號”和“桂糖22號”等一批高産高糖的優良品種,促進甘蔗平均畝産從1958年的1.94噸提高到2007年的5.10噸,增長了1.6倍,為支撐廣西蔗糖支柱産業做出了貢獻。木薯平均畝産從83.1公斤提高到452.5公斤,增長了4.4倍。“兩廣二號”、“桂蠶1號”和“桂桑優62”等桑蠶優良品種的育成,大幅度提高了廣西蠶桑産量,目前畝桑産繭量達到102.8公斤,比1958年增長了3倍。培育成功的廣西三號無籽西瓜,在國內近20個省區及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推廣,是國內無籽西瓜推廣面積最大、經濟效益最高的品種。畜牧禽、水産良種繁殖和推廣也取得大量科技成果。廣西黃牛、水牛繁殖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先後研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最大批量試管牛和世界首例經分離XY精子性別控制後的雌性水牛雙犢、世界首例亞種間克隆水牛和世界首例冷凍胚胎克隆水牛等重大成果。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奧尼羅非魚、彩色珍珠等繁育成功,並大面積推廣養殖。全區肉類産量從1979年的37.4萬噸提高到2007年329萬噸,增長了7.8倍。

  科技創新提升了工業水準。五十年來,廣西逐步建立了一批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創新平臺,依靠科技進步,形成了電力、化學、醫藥、輕工、冶金、機械、制糖、汽車、建材等門類比較齊全、具有廣西特色的工業體系。科技部門牽頭組織實施了“産品更新換代計劃”,“科技興企”、“科技興糖”等工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汽車、制糖、機械、有色金屬等支柱産業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競爭力的企業和産品。先後研製成功中型輪式拖拉機、工農?12型手扶拖拉機。在制糖企業實施科技興糖“2165”工程和推廣“六項技術”,不斷突破技術難關,壓榨抽出率、煮糖收回率、糖分總收回率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領先國內,居世界先進水準,支撐了制糖産業的發展。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廣西木薯研究中心,對木薯深加工開展了系列研究,研製成功了變性澱粉、甘露醇、山梨醇、高純果糖、低聚麥芽糖、酒精等系列産品,為推動廣西大面積種植木薯和後來發展乙醇汽油産業奠定了基礎。金屬産業在科技創新支撐下,已由資源優勢變成産業優勢,廣西成為我國重要的鋁、錫生産基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銦生産基地。金屬錳的開發利用水準達到國內先進。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內燃機生産基地,率先在國內推出達到歐Ⅳ、歐Ⅴ排放標準的柴油發動機。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研製出填補世界空白的高原型特種輪式裝載機,柳州歐維姆、桂林機床、桂林橡機、桂林廣陸等企業製造的産品技術水準和主要性能指標分別達到國內國際的先進水準。工業新産品産值率由“九五”期末的11.2%上升到“十五”期末的15.75%。節能減排成果顯著,萬元工業産值能耗從1985年的5.25噸標準煤下降到2007年的0.69噸標準煤。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從9.6%提高到92.8%。

  高新技術産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高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廣西先後建立了桂林、南寧兩個國家級高新區和柳州、北海兩個自治區級高新區,其中1991年桂林高新區成為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在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下,廣西高新技術産業得到快速發展。據科技部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評價結果顯示,2007年廣西高新技術産業化指數在全國排第16位。以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初步形成。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製造業資訊化技術整合推廣走在全國前列。高新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成為廣西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近年桂林、南寧、柳州、北海四個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25%,高新區對所在市的貢獻進一步加大。2007年,桂林、南寧、柳州、北海高新區工業增加值佔到所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4.2%、30.0%、13.6%、20.0%。

  科技進步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五十年來,廣西圍繞社會科技發展和關係民生的醫療衛生、中藥現代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開發、自然災害防禦技術、社會公共安全等方面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僅2000-2008年,社會發展領域組織實施科技項目就達898項,投入經費9690萬元。通過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進一步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組織實施的“廣西岩溶山區生態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術研究”項目,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示範區,有效地緩解了示範區農業用水緊張、人畜飲水難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受益人數達2.8萬人,示範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項目實施前提高50%以上。另外,在石漠化、四江流域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整治方面也取了可喜成績。在地中海貧血、肝癌、鼻咽癌等影響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診治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科技合作和交流得到加強。五十年來,廣西大力開展國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組織“一招三引”(招商、引技、引智、引資)活動,利用廣西科技活動周交易會、中國-東盟博覽會、深圳高交會、北京科博會、楊淩農高會等各種會展及一些大型外事活動等平臺,積極“走出去”和“引進來”,進行展示、交流、洽談與合作。先後與65多個國家和地區130多個機構,開展政府間或民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2000多項,引進人才3.6萬人次,涉及農業、生物技術、新材料、電子資訊、醫藥衛生、機電、生態環保等領域。僅1999至2007年,廣西先後組織參展科技項目2.8萬項,與國內外客商簽約合作合同、協議2100多項,合同金額達380億元。

  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1985年3月,廣西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全面改革。科研體制改革。重點改革了科技運作機制,實行了技術成果商品化,開拓了技術市場,調整了科研組織結構,放活科研機構與科技人員,有力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結合。改革科研撥款制度,鼓勵科技人員流動、分流,進入市場,發展民營科技事業或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對27家科研院所進行轉制改革,至2007年,轉制院所實施了95個産業化項目,研發的新産品128個,完成産品銷售收入4.9億元,利稅9000多萬元、其中廣西化工研究院等三家轉制院所實現年産值超億元。農村科技體制改革,主要是根據改革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新形勢,突出抓農村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在村一級建立農技資訊員、科技示範戶,在鄉鎮配備科技助理,建立各種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在縣鄉建立了各種科技示範基地。近年來又通過建立莊稼醫院、專家大院、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和利用現代網路資訊技術直接服務“三農”。據不完全統計,建立了星火專家大院19個、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32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64個、農村區域成果轉化中心31個、農村資訊化基地77個,在8個市、33個縣(市、區)推廣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初步建立了農村科技服務的新型體系,使科技恩惠惠及廣大農村、農業和廣大農民。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符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體制,實行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社會參與,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科技公共服務,完善技術成果作為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體現公平、公正、公開與效率統一的科技管理體制等。1995年以來,實行建立了發佈科技項目申報指南制度,科技立項招投標制度和科技經費預算制度,對科技項目立項、科技成果評價和科技獎勵項目進行中性評估。建立了項目管理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初步建立科技計劃的決策與評價、執行與監督4個系統相互分離和相互協調的管理體系。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作出的“三大戰略,六大突破”中“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新突破”的決策,從1999年開始,廣西開始實施創新計劃,圍繞廣西重點優勢産業和領域,明確以産品創新為核心,突出不同階段的主題和重點,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至2007年底,已連續實施了三輪創新計劃(三年為一輪)。每一輪創新計劃,互為關聯,互為街接,相互促進,全面覆蓋,全員參與,成效顯著。

  全區共組織實施創新計劃項目14000多項,累計引進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3800多項,開發工業新産品6500多個,實現工業新産品産值2500多億元。2008年,繼續啟動實施第四輪創新計劃。

  創新體系建設日臻完善

  自治區成立前,廣西科研機構數量較少,規模不大,科研基礎相當薄弱(1957年,廣西僅有29個科研機構)。1958年自治區成立以後,科研機構得到較快發展,“九五”以來,廣西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到2007年,廣西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體系和科技仲介服務體系,擁有了縣及縣以上政府部門所屬研究與開發機構數210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19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38家。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個,企業技術中心101家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9家。同時,建立了生産力促進中心103家,常設技術市場14個,各類農村技術推廣服務組織1900多家。

  五十年來,廣西各級政府建立健全了科技投入體系,科技經費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自治區成立的1958年,廣西財政劃撥科學事業經費為140萬元。到1978年,廣西財政科技撥款為2146萬元。1986年,廣西實施科研事業費撥款制度改革,改進科技經費部門預算編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科技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科技投入快速增長。“九五”期間,自治區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8.25%,到了“十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6.65%,比“九五”期間翻了一番。到2007年,廣西財政科技撥款達到10.22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47.62倍。

  自主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五十年來,科技管理體系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科技管理體制、科技服務、智慧財産權、科技激勵等方面,自治區黨委、政府相繼出臺了一批重要決定和政策法規。早在1984年7月就出臺了《廣西關於改革科學技術工作的十條規定》,1985年7月出臺了《關於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若干規定》,1991年7月頒布了《關於依靠科技振興廣西的決定》,1995年9月頒布了《關於全面實施科教興桂戰略,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在全區全面實施“科教興桂、人才強桂”戰略。同時還制定了頒布系列科技法規和政策。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激勵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若干規定(試行)》等,設立了廣西科技進步獎和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等科技獎勵制度,有力地推進了廣西科技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推進了科技部門職能轉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的充分發揮。

  1984年以來,廣西先後建立了專利和智慧財産權管理機構,制定了保護專利和智慧財産權法規,建立了鼓勵發明創造和智慧財産權制度,使廣西的專利智慧財産權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自“七五”以來,廣西專利申請量由1986年的282件發展到2007年的3480件,年均增長12.7%,專利授權量由1986年的57件發展到2007年的1907件,年均增長18.2%;有26個産品獲得地理標誌産品認證和商標註冊;全區著作權、商標權等智慧財産權保護工作廣泛開展。

  為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識,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思想,推動科技進步,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從1992年開始,每年第一個月的第一週在全區舉辦大規模的廣西科技活動周。到2008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7屆。廣西科技活動周的創立,在全國開了先河,成為廣西科技工作的品牌。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自治區人大制定了《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全區上下科普工作開展有聲有色。為在全區上下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高科學素養,加速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促進各類創新源泉競相迸發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爭取中央對廣西科技工作的支援,加強地方與中央科技合作與互動,近年來還建立了部區工作會商制度。2007年3月,科技部與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部區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並在第一次部區工作會商會議上雙方確定了“共同推動中國?東盟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平臺”、“特色優勢金屬及新材料技術開發與産業化基地”和“北部灣生物質能源作物品種選育及産業化基地建設”(簡稱“一平臺兩基地”建設)三個“一把手工程”,獲得科技部支援經費達1.2億元。2008年4月,在南寧又舉行了第二次部區工作會商會議,在繼續推進“一平臺兩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增加了“共同推動科技支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和“共同推動亞熱帶動植物抗凍技術研究”兩個“一把手工程”。

  當前,廣西科學技術發展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區上下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堅持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科技發展戰略方針,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深入實施科教興桂、人才強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創新跨越之路的”戰略思想,加速廣西科技事業的發展,為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推動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廣西的科技事業充滿著希望,廣西的科技事業明天將更加燦爛輝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