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警惕“不陞官就腐敗”的報復性腐敗

時間:2010-06-30 15:16   來源:檢察日報

  曾經有個名詞叫“59歲現象”,是指某些領導幹部在即將離退休時,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從而大肆貪污受賄的現象。此類典型案例,媒體上已經披露不少,只是此種現象早已升級,從“59歲現象”發展到“39歲現象”,逐步低齡化,現在甚至演變成不論年齡,只要是仕途不順,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想通過貪污腐敗來彌補內心的不平衡。這種由心理不平衡引發的腐敗,被稱為“報復性腐敗”。

  二審維持原判的重慶市司法局原局長文強初落馬時,曾面對鏡頭痛哭流涕,後悔自己醒悟得太晚。但他在痛悔之餘仍心有不甘,在悔過書中用大段篇幅發牢騷,自認為“業務熟、有能力、付出多”,卻多年原地踏步,沒能陞官,因此他把自己腐敗歸結為因心態失衡而弄權。

  文強的理由看似很可笑,但這種“不陞官就腐敗”的情形在官場卻並非個案,甚至這種心態也能得到一些圈內人士的理解。有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官員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而其中升遷壓力是主要原因。文強們之所以有這種失衡心理,首先在於沒有弄清當官到底為了什麼,許多人的為官之道頗具功利性,把陞官發財當成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目標,因此一旦仕途不順,就會産生焦慮、不安甚至不滿,從而以撈錢來填補心態的失衡。

  此外,某些潛規則也助長了“不陞官就腐敗”心態的滋生。在官本位的現實環境之下,官職的高低是與福利、待遇甚至能量、威風掛鉤的,這些都潛移默化地“鼓勵”著官員産生“向上爬”的渴望。還有就是用人體制上的一些弊端,造成官員選拔存在不公正的情形,用人標準模糊,選拔程式不透明,尤其是看到一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通過跑官要官買官獲得提升,難免會心態失衡,對用人制度産生不信任,從而破罐子破摔,以謀求物質利益彌補仕途上的損失。

  這種“報復性腐敗”危害極大,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和腐蝕性,大則讓個別官員濫用職權謀取私利,最終走向腐化,小則讓某些人意志消沉、牢騷滿腹,敷衍了事,玩忽職守。因此,如何遏制“報復性腐敗”,防止一些人“不進則退”甚而“不升就腐”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方面,要通過教育,幫助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權力觀,輔助以心理調節手段,引導他們及時調適心理、校正心態,正確對待仕途升遷和個人進退。把心思更多地用在事業上,多想想工作大局和公共利益,少些私心雜念。另一方面,進一步改革完善用人制度,打破資歷束縛和“門派”之見,形成用人唯賢、能上能下的格局,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把官員的提拔升遷都納入法制化、正規化的軌道,營造公開公正公平的用人氛圍,減少各種不平衡心理産生的土壤。(韓雪)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