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將進步--“換屆年”的積極信號

時間:2012-03-12 13:20   來源:新華網

  2012年兩會閉幕在即。這是本屆政府任期內最後一次兩會,也是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中國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會議,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關心中國發展的人們從會議上得到了豐富的資訊。

  這次會議上,作為全球經濟引擎之一的中國,其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八年來首次下調。這在世界經濟滑坡的背景下,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中國的答案是,這既是為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也是為了加快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謀求更長遠、更優質的增長。顯然,這個指標仍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最高增速,而且是與民生改善、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環境生態保護等多個目標並駕齊驅的,並有具體措施的支援。

  “從這次會議傳遞的資訊來看,中國經濟不僅會增長,增長的品質也會有一定的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理事長馬秀紅説。觀察者普遍認為,這個調整,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也有利。從長遠看,將減輕世界資源環境壓力,擴大終端消費品和服務的進口,創造國際就業機會,實現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因此,它得到了世界輿論的歡迎。洛杉磯時報網站説,在中國,這向中央和地方決策者發出了一個信號,必須更加平衡地發展。日本《朝日新聞》説,從長期看,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應該會對國際經濟産生正面影響。

  兩會傳遞的另一個信號,就是中國是穩定的。這個情形當然首先是全球投資者都樂意看到的。當今,世界多個地方出現動蕩,但中國一直秩序井然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上穩步前行,經濟年均增長10%,沒有穩定的環境是做不到的,而這也為中國繼續保持增長奠定了基礎。

  的確,中國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出現了一些群體事件,這無礙中國大局的穩定。中國保持穩定的因素有許多,比如中共的執政基礎是強大而鞏固的,人民對改革開放是真心擁護的,中國的增長和繁榮是現實而可期的,人民是通過經濟發展得到了實惠的。

  這次會議對進一步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就業、社保、醫改、樓市調控、社會管理、食品安全等,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體現了以人為本。

  同時,中國還表示大力推進民主,保障人權。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草案,中國將首次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尊重和保障人權”則寫入了提請審議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這些有利於為中國的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仍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民眾也有不滿意。外界也擔心中國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增長不可持續。兩會召開前夕,恰逢鄧小平南方談話二十週年。會前,國內深化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會中,推進改革成為兩會現場出現頻率最高、觸及面最廣的話題之一。這表明,走過30多年,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不進則退。因此,深化改革的共識,是會議傳出的又一個強烈信號。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正確抉擇。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繼續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等各項改革,破解發展難題。”那麼,享受了三十多年改革紅利的中國,下一步怎樣突破改革過程中的瓶頸,克服新問題和新矛盾,獲得新動力與新資源,爭取新創造和新發明,就成了決定中國未來的一大關鍵命題。

  今年的兩會上,中國再次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號。世界上,這些年來總是有人在説,中國強大了,就要窮兵黷武,就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就要掠奪全球的資源。對於這些,中國領導人在兩會上再次作出了回應。中國還是一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排在世界百位左右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要立足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即便強大了,也不會稱霸。中國“不妄自菲薄,也不好為人師”。今年2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訪美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這種求同存異,尋求持久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體現了大國的胸懷,以及清醒的認識。

  另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是中國要繼續堅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中國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探索了三十多年,總結出了豐富經驗。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所説,“辦好中國的事情,要立足中國的實際,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回首三十年,應該看到,這條道路給中國帶來了增長和繁榮,極大改善了人民生活,也讓中國融入了世界,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今達20%以上,這使得世界的增長和繁榮離不開中國。只要走這條路,中國就有把握在應對挑戰中抓住機遇。在世界發生金融危機後,中國這條道路更加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它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正面評價,正如孟加拉國駐華大使孟什法蘭茲艾哈麥德在旁聽兩會時説,“我看到了進步中的中國。”

  是的,中國仍將進步,這一點不用懷疑。應該説,今年兩會的舉行,為中共十八大的召開,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也使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在幾個月後、一年以後乃至五年、十年之後及更長時間裏的發展變化。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