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推翻中國君主專制的偉大革命

時間:2011-09-08 13:59   來源:北京日報

  一百年前,在偉大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

  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20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尤其是在迫使中國簽訂《辛醜條約》以後,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擴展在華經濟勢力。在華投資規模急速擴張,包括擴大設廠規模和給清政府提供高息貸款,而鐵路、礦山的利權更成為帝國主義掠奪的目標。1904年至1905年,日、俄兩國為爭奪在華利益竟在中國東北進行戰爭,清政府卻宣稱“局外中立”。經過一年多的廝殺,日本戰勝俄國,俄國將所攫得的在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權“轉讓”給日本。在日、俄相鬥之時,英國也派兵侵入中國西藏地區。德國則企圖將勢力延伸到原屬英國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

  為了對外支付鉅額賠款,十幾年間,清政府的財政開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統治的最後幾年裏,各種舊稅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稅層出不窮,各級官吏還中飽私囊,以致民怨沸騰。正是在中外反動派的嚴重壓迫下,20世紀初,各階層人民的鬥爭風起雲湧,遍及全國。從1902年至1911年間,各地民變多達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階層人民的反洋教鬥爭,農民、手工業者的抗捐、抗稅、抗租鬥爭,工人的罷工鬥爭,少數民族與會黨的起事等。同時,還發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貨等愛國運動以及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等。在一些運動中,資産階級開始成為主要的角色。

  這些情況説明,隨著晚清政局的演變,人民群眾已經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了。

  清末“新政”及其破産

  革命醞釀之際,正是清政府內外交困之時。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同時也使國人對清政府更為失望,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佈實行“新政”。此後,陸續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設立商部、學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裁撤綠營,建立新軍;頒布商法商律,獎勵工商;鼓勵留學,頒布新的學制,1905年明令廢除科舉制度。迫於內外壓力,1906年清政府宣佈“預備倣行憲政”,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一個學習日本君主立憲的方案,並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

  但是,預備立憲並沒有能夠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重了危機。主要原因在於,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延續其反動統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國後的奏折中所説的,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這正是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目的。為了鞏固皇權,清政府遲遲不答應資産階級立憲派提出的關於立即召開國會的要求,還鎮壓了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同時卻借立憲之名不斷加強皇權。1911年5月,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成立責任內閣,13名大臣中滿族就有9人,皇族佔5人,被譏為“皇族內閣”。這不僅使立憲派大失所望,也使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事實表明,清政府已陷入無法照舊統治下去的境地。正如孫中山所形容的,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於傾倒嗎”?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資産階級革命派的形成

  從根本上説,近代中國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逼出來的。中國革命的許多先驅者早年也曾試圖採取和平手段推進中國進步。1894年,孫中山本人就寫過《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但被拒絕。這對孫中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他後來談到,自己原本也贊成“以和平之手段、漸進之方法請願于朝廷,俾行新政”,但經過現實的教訓,方知“和平方法,無可復施”,“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同年,他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並籌劃發動反清起義。1904年,他發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這表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時,就高舉起民主革命的旗幟,並選擇了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鬥爭方式。這也是中國資産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處。 

  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20世紀初,隨著一批新興知識分子的産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1903年,章炳麟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反對康有為的保皇觀點,歌頌革命是“啟迪民智,除舊布新”的良藥,強調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鄒容寫了《革命軍》,以“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名義,熱情謳歌革命,闡述在中國進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義性,號召人民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共和國”。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本小冊子,痛陳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清政府已經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號召人民奮起革命,推翻清政府這個“洋人的朝廷”。

  在資産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過程中,資産階級革命團體也在各地紛紛成立。從1904年開始,出現了10多個革命團體,其中重要的有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復會等。這些革命團體的成立為革命思想的傳播及革命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組織力量。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選為總理,黃興被任命為執行部庶務,實際主持會內日常工作。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並確定了革命綱領。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大主義,後被稱為三民主義。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産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