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報:ECFA生效首年打響第一炮

時間:2011-11-14 1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大公報》3日刊文説,近日召開的兩岸經合會第二次例會詳細地評估了ECFA早收清單的實施情況。大陸首席代表蔣耀平以“好、高、大”來形容ECFA早收清單成效顯著。這樣一份讓兩岸雙贏的經濟合作協議,當初卻遭到非議。如今ECFA在生效首年就打響第一炮,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不僅堅定了兩岸民眾對ECFA的信心,更堵住了民進黨的悠悠之口。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日前在杭州舉行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二次例會。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議題之一是ECFA的執行情況。今年1月ECFA第一波減免稅計劃(早收清單)正式實施,至今已有10個月的時間,成效如何,備受關注。

  兩岸于去年6月29日簽署ECFA,初步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然而,光有好的制度還不夠,還必須認真落實和推動。所以,在ECFA文本中,確立組成兩岸經合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負責處理ECFA相關事宜,主要功能包括:完成為落實ECFA目標所必需的磋商;監督並評估ECFA的執行;解釋ECFA的規定;通報重要經貿資訊;解決任何關於ECFA衍生的爭端。今年1月6日經合會正式成立,並於2月召開了首次例會,因當時ECFA早收清單實施不久,成效初顯,與會人員對其執行情況未有太多的著墨。

  近日召開的經合會第二次例會詳細地評估了ECFA早收清單的實施情況。大陸首席代表蔣耀平以“好、高、大”來形容ECFA早收清單成效顯著。“好”是指實施效果好:今年前三季,大陸557項早收産品自臺灣進口年增率超過三成五;臺灣268項早收産品自大陸進口年增率同樣也在三成五以上。“高”是指利用率高:在服務貿易領域,大陸方面對臺灣開放的11個行業中,有9個行業的82家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臺灣方面對大陸開放的9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的36個項目赴臺投資。“大”是指受益面大:臺灣到大陸投資的82家企業中,註冊資本在1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共有45家,可見,受惠的不僅有大企業,更涉及許多中小企業。

  ECFA為兩岸同胞帶來無限商機,尤其臺灣方面競爭力大增。今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論壇等知名機構公佈的整體競爭力、投資環境評價中,臺灣的競爭力排名大幅提升:從2009年第23名躍至2010年第8名,2011年又遞升兩名。島內媒體指出,事實和數據已經地證明了ECFA是一份惠及兩岸同胞、有利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好協議。

  然而,這樣一份讓兩岸雙贏的經濟合作協議,當初也遭到不少非議。民進黨人不樂見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經濟合作制度化,叫囂“ECFA令臺灣400萬人失業”、“大陸廉價農産品向島內傾銷”云云。兩岸簽署ECFA後,民進黨因不敢得罪選民,才暫時偃旗息鼓,降低對ECFA的反對力道,但骨子裏仍窺伺時機,企圖找ECFA的岔子,與馬“政府”“秋後算帳”。但如今ECFA在生效首年就打響第一炮,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不僅堅定了兩岸民眾對ECFA的信心,更堵住了民進黨的悠悠之口。

  早收清單只是兩岸經合製度化的第一步,後續還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就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第二波減免稅項目及投資保障等問題的談判。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兩岸有智慧解決接下來的各種難題,讓ECFA漸趨完善,兩岸經合更上一層樓。(朱穗怡)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