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漁水利合作前景光明 兩岸關係發展再添新篇章

時間:2009-11-09 08:31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1月8日寧波消息   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于2009年11月5日至8日在上海和浙江舉行。會議吸引了大陸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以及兩岸農漁水利界代表和專家學者共220余人與會,集思廣益,激蕩智慧,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與深化相關領域交流合作的12項共同倡議,成果豐碩,令人鼓舞。正在謀求深度機制化的兩岸農漁水利業合作,為發展中的兩岸關係再添活力。

  本次會議圍繞“兩岸自然災害預防及災後重建合作”、“兩岸農業技術及産業合作”、“兩岸漁業合作發展趨勢”及“兩岸水利合作願景”四項議題進行參訪、交流和研討。議題務實、深入、貼近基層、關係兩岸民生樂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了本次交流會全體會議並致辭。他指出:促進兩岸農漁業加強交流合作,是全面推動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農漁業發揮各自優勢,擴大交流合作,必將有利於優化生産要素的配置和雙方優勢的整合,有利於提高兩岸農漁業的生産力和競爭力,有利於增進兩岸農民和漁民的福祉,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全體會議上表示:兩岸在現實中唇齒相依,感情上休戚與共,應努力構建“合作機制”,讓兩岸人民不但可以“共患難”,更能“共富貴”,最終形成“共同體”。他還建議兩岸應該取長補短,迎頭趕上。結合技術、人才與資金,在綠能産業領域通力合作,創造獨有的綠能産業鏈,發揚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實現趨吉避兇、安居樂業,永續發展,創造兩岸人民緊密互動的新模式。

  在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機遇期的背景下,兩岸的各項合作逐漸走向縱深化與制度化。在本次交流會中,兩岸專家為如何儘快解決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廣泛、深入、規範地謀求領域合作與産業對接,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真知灼見。

  兩岸專家普遍認為,農漁水利以及防災減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惠及兩岸,更將造福世界。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通過進一步機制化的合作,加強新型農業、精緻農業的合作發展;通過完善機制,攜手保育海洋漁業資源實現兩岸漁業的永續發展;謀求海峽兩岸水利交流機制化、常態化、固定化,探索構建的兩岸水利合作平臺;通過構建兩岸防災救災支援平臺,減少兩岸民眾生命財産損失。

  這些呼籲與建議在會議提出的“共同倡議”中均得到了回應。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認為,“共同倡議”不僅內容豐富,涉及農業、漁業、水利、節能減排和綠色能源、防災減災等五大類30多項合作事由,更關注解決現實問題,而且提出了很多富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建議。同時,突出了機制化建設,12條倡議中至少有10條是有關構建合作機制或平臺的建議,反映了兩岸關係全面、深入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

  參加本次會議的臺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林正二認為,交流會提出的共同倡議使他對兩岸農漁方面的合作遠景充滿期許。他希望臺灣的少數民族能體會到大陸方面的照顧,更希望為他們開闢前往大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嘉義大學園藝學系教授呂明雄認為:兩岸農漁産業優勢互補明顯,倡議為合作提出了更清晰的方向,倡議最終落實和執行,對農漁民乃至兩岸同胞是有福祉的事情。

  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認為:此次會議為臺灣農漁業基層代表提供了難得的交流平臺和發聲管道。“這樣的論壇應該多辦。借由民間團體和主管部門的幫助,很多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中共中央主任王毅在大會閉幕式上總結指出,這次交流會的召開,拓展了兩岸合作的範疇,適應了普通民眾的需求,反映了廣大農漁民的願望,同時也為下個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商談有關農漁方面的議題作了有益鋪墊。

  相信通過倡議形式凝結的真知灼見,通過兩岸同仁的共同推動,一定會逐步落實並切實發揮作用,惠及民眾,造福兩岸。(記者 李徽 鐘寶華)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