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兩岸協助防災救災 有意義而且應該做

時間:2009-11-09 08:31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1月8日寧波消息 在寧波參加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的專家們表示,兩岸協助防災救災,是有意義而且應該做的一件事,希望兩岸建立適當的平臺和機制,強化這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針對防救災議題,與會人士多有提及汶川地震和臺灣“88”水災,既對其間激發出的兩岸互幫互助、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表示敬意,也對兩岸防救災方面的已有經驗和未來合作給予分析。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重點實驗室主任崔鵬已經和臺灣同行有多年的切磋互動。他表示,汶川地震發生後,很多臺灣同業結合臺灣抗震經驗為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獻計獻策,提出了科學選址、強化監測、合理利用坡地、注重災後災民心理健康等具有價值的科學建議。臺灣發生“八八水災”,大陸專家學者也及時介紹大陸泥石流和滑坡的治理經驗,特別是從汶川地震災後重建中的摸索出的泥石流、滑坡等的防治經驗,幫助臺灣受災同胞。

  崔鵬建議,兩岸可以進一步深化合作,比如互派學生,分享教育資源,共同培養人才;將兩岸學術積累和工程經驗合編教材,服務高等人才的培養和社會實踐;開展科學家的1至3個月的短期交流,甚至推動科學家到對方的學術機構任職,把形式上的交流發展為實質上的教育、學術和情感上的融合。

  “兩岸協助救災,是一件有意義而且應該做的事。”臺灣中華消防及減災學會理事長趙鋼説,畢竟中華民族同文同種,血濃于水,兩岸本就是一家人,如能就防災、救災、賑災、救難等課題進行研討,會有助於共同對抗災難,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增進同胞情誼。

  趙鋼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説,在防災方面,兩岸應有適當平臺建立經常性、常態性資訊交換機制,提前預警;在救災與賑災方面,應簡化程式,便於救災人力、物力就近快速支援,“救災落到實處,是兩岸同胞實質而最有意義的接觸”;遇有急難救助,特別金門、馬祖兩地,應不分兩岸彼此,就近送醫治療,爭取救命時間。

  趙剛建議,兩岸經貿、旅遊等交流頻繁,在防災救災領域也需跟進,可研擬成立“兩岸中華防救災協會”一類的民間組織,協商建立兩岸資訊共用、互助救災、急難救助、重大災害賑災救助等機制,並推動防救災學術、經驗、技術交流。

  這些專家的建言,也得到大會的支援和認可,得以歸納概括寫進大會共同倡議,倡議明確提出了加強兩岸在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防範、救援、重建等領域的合作。(記者 鐘寶華)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