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21:48:22
字號:

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分會、圓桌會議

時間:2013-03-18 17:26   來源:東方網

  第四分會場:中國文化的傳統與意義

  協辦:上海師範大學國際儒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J會議室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基本上是自身獨立形成發展的。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相反,它在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對話互動中彰顯其生命力。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曾經給中華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已是博物館中的藏品;相反,它在當代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價值。本分會場有四個議題:一、民國時期的知識生産;二、傳統文化的近代變遷;三、傳統文化的交往對話;四、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第五分會:中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協辦:上海市生態經濟學會、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D會議室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係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西方工業社會目睹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領略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中國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中國的資源環境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前所未有。只有發展綠色經濟,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變資源環境掠奪式發展模式為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模式,才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途所在。本論壇分別從綠色發展、生態城市、可持續治理、綠色投資四個視角探討中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議題。

  第六分會: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影響

  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G會議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和對國際事務的深入參與,中國正日益全面地融入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並不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發展普遍的戰略要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主張體現了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本分會場計劃從政治與經濟兩個大的領域出發,全面討論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戰略選擇問題。在國際政治方面,需要討論的是中國融入國際體系的理論依據與現實背景,分析當代國際體系的重組與國際規範的塑造;從世界格局發展的最新現實出發,討論新興大國在當代世界體系中的作用;在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方面,研究中國如何積極參與全球體系與亞太合作。在世界經濟方面,著重討論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與全球應對中,中國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從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的新增長出發,討論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及其發展趨勢;從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日益深入的參與上,討論中國對外經濟關係發展對世界與各國的積極意義。

  第七分會:全球傳播與中國形象

  協辦: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國際輿情研究中心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F會議室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重點發展經濟。過去30年中,中國不僅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而且也成了全球範圍內一支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對其全球傳播活動和全球媒體中國家形象和全球話語的建構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也一直努力通過創建孔子學院、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創辦英語媒體來向世界傳遞其和諧理念,展示中國視角。

  本分會場共分四個議題,希望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全球傳播策略和在全球媒體中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一、中國軟實力和國際話語建構,二、中國全球傳播:挑戰和策略,三、中國國家形象的媒體呈現,四、全球媒體中的上海世博會。本分會場共收到了由22位學者提交的17篇論文。他們來自中國、歐洲、美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學術背景各不一樣,但大家都希望能分享各自的學術成果,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傳播過程中這些具有理論和現實價值的主題。

  第八分會:中國學研究的新視野

  協辦:華東師範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A會議室

  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是近幾十年中國學界方興未艾的重要領域,成果有目共睹,但在如何展開對海外中國學的研究上亟待總結經驗,在方法論上亟待提升。如何更準確地確定研究對象,處理好漢學和中國學、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的關係十分重要,客觀地評價中國學家的學術成就,使中國學術在國內外兩個領域同時展開,會産生更有效的互動。源於西方尤其是一些主要西方國家的中國研究經歷了諸多觀察視角和研究範式的轉換,並因越來越迅猛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而獲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全球化帶來的跨界流動和分析問題時的國際視野,賦予中國研究以主體多元化,並使不同的研究主體、研究主體與行動主體之間可能通過“視界融合”再造有關中國的新認知模式;中國社會轉型的獨特性,使獲自中國研究的本土經驗資料,不僅可能成為檢驗既有社會科學理論解釋力的試金石,也可能成為解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問題、提出新理論的學術源泉。中國研究的國際視野和本土意義,為催生一種主客體並置的多元範式奠定了基礎。

共 3 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  頁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