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第四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分會、圓桌會議

時間:2013-03-18 17:26   來源:東方網

  第一分會:關於中國模式的探討

  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I會議室

  近幾年來,“中國模式”已成為國內外媒體和學界一個熱議的話題。中國模式是什麼,應如何理解,甚至是否存在中國模式,等等,都存在明顯的分歧,要形成簡單的共識,並不樂觀。惟其如此,就如何描述、理解和説明中國最近數十年的發展展開交流和討論,才更具意義。因為只有通過交流和討論,才有可能凝聚更多的共識,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作出更準確的預測和更合理的籌劃。本分會包括四個專題,分別討論“中國模式”之爭,“中國模式”與中國文明,“中國模式”與國際環境,“中國模式”與地方經驗。

  第二分會: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

  上海市經濟學會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H會議室

  經濟層面的發展、交融與合作,是中國與世界融合共生至為關鍵的一個方面。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已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日益為世界所矚目。隨著經濟發展與增長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中國的經濟面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增長驅動力的轉變。下一發展階段,中國必須要依靠創新驅動和發展轉型來創造新的經濟奇跡。

  本分會場將從四個方面來詮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與創新:一是通過對中國經濟轉型與全球經濟平衡的分析和對中國擴大內需的相關問題和政策分析,解剖中國宏觀經濟問題與政策;二是通過對中國産業結構調整的梳理與反思,闡述中國的産業結構調整與創新;三是從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出口生産空間分佈轉移等角度,分析人力資本、區域發展與城市轉型的關係;四是對兩個發展中大國——中國與印度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作比較研究。

  第三分會:中國社會結構的多元化

  協辦: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地點: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五層E會議室

  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規模和深度空前的分化與調整。這種分化與調整不僅是中國産業結構調整和佈局變化的結果,而且是中國社會空間結構、組織結構、人口流動、收入分配、消費方式、社會意識眾多方面的深刻變化。社會結構的變動導致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社會關係與社會意識的調整,顯示出不同社會階層由於利益結構的不同而出現的不同政治態度與觀念。中國社會結構多元化既具有社會轉型國家的一般特點,又具有由於中國歷史文化等原因而發生的特殊現象,同時還具有從農業國家向現代化工業國家轉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種種特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動正處於一個劇烈變動走向逐漸成型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和結果將影響和決定中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眾多方面。本分會場的討論主要圍繞四個議題展開:一、中國的人口與社會發展;二、社會轉型中的中國與俄羅斯;三、中國社會結構分化與政治變革;四、中國區域發展與社會生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