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支援部隊某旅五連連長翁春芳講述自己的帶兵故事
翁春芳(左一)帶領連隊戰士巡線。睢心陽 攝
想讓戰士跟上新時代,連隊幹部就要帶頭踏出新時代的節拍,走出“最美的足印”
2014年7月,我從機關來到五連任職,發現連隊維護的線路要穿越金沙江、瀾滄江、白馬雪山等高山峽谷,所經之處全是藏族、納西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環境艱苦,有些官兵也不太安心。
我用心觀察了幾天後,就和指導員商量,我們倆首先要“帶頭踏出時代的節拍”,讓戰士們每做一件事都先“看我們倆的”,進而自覺地“跟我們上”。我先向上等兵學習光纜接續,再向老士官學習怎麼抓訓練,每次出去巡線都走在最前面。大半年下來,機房的每個設備、線路每塊標石我都一清二楚,說話能說到點上了,戰士們也慢慢願意跟著我們一起幹了。
看到這個好的變化,我在心里給自己立了個“死規矩”,要求戰士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要求戰士拿高分的我首先考。外出巡線,出營門20多公里就全是山路,左邊是高山峽谷,右邊是奔騰的江水,每當我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帶車時,一秒鐘也不敢打盹,實在太困了就掐自己一把。
連隊駐地社情民情復雜,我每天晚上12點前基本沒睡過覺,不管值不值班,午夜後都會去查鋪查哨,早上準時起床出操,5年來雷打不動。有一年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淩晨2點多,我大腿根部的一個囊腫突然破了。清洗完之後,我疼得怎麼也睡不著,迷迷糊糊快睡著的時候,起床號又響了。起床還是不起床?我躺在床上鬥爭,如果我這個連長有點不舒服就不起床不出操,那連隊一日生活制度還怎麼堅持?最後,我忍痛爬了起來,和大家一起穿著大衣、帶著耳罩出早操。
換標石我扛最重的,挑混凝土時戰士挑半桶我挑一桶,抬預制板兩個戰士扛一頭我自己扛一頭。5年來,戰士們跟著我們的“足跡”,在雪域高原上走了10萬多公里,踏出了一條挖不斷、衝不垮的“信息天路”。
想讓戰士建功新時代,連隊幹部就要帶頭投身新時代的夢想,劃出“最美的航跡”
我們連維護的線路絕大多數處于高山峽谷,洪水、泥石流、雪災頻發,保證國防通信線路時時暢通是中心任務,也是最大的挑戰。我們把完成任務作為檢驗提高官兵備戰打仗本領的標準,大項任務、緊要關頭、危險時刻連隊幹部衝在前、帶著幹。
2017年7月,連續幾天的大雨致使瀾滄江江水暴漲,10余處線路出現斷點。我一面緊急向營里匯報,一面與地方運營商溝通使用備用路由代通線路,而後帶領官兵火速趕到現場搶通。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山洪,我把保險繩一頭拴在負責架設過江光纜的四級軍士長鄭成兵身上,另一頭拴在自己腰上,在江面鐵索上一寸一寸地搶通線路。我們連續奮戰3天,終于恢復了通信。事後,鄭成兵問我,如果那天他掉到江里了,也會把我拽下去,弄不好會出危險,為什麼還是始終拽著他?我說,每名戰士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我必須用生命確保他們的安全。從那以後,無論是跨江作業,還是“天路”巡線,戰士們都願意跟著我們一起幹。
以前,剛到連隊的官兵,要想適應艱苦的高原環境,完成艱難的高原巡線任務,要用很長時間,適應不了的就想打“退堂鼓”。為此,我和連隊老士官一起總結實踐,摸索出一套高原抗眩暈、抗恐懼和安全防護訓練措施辦法,縮短高原適應期,盡快讓新兵安定下來。
新兵龍逸,第一次走在僅有兩個腳掌寬的巡線路上,看到左邊是60多度的陡崖,陡崖下100多米就是波濤洶涌的金沙江,臉色發白,雙腿打顫。我一邊給龍逸打氣,一邊小心翼翼地用探路棍試探著鋪滿碎屑風化石的路,一腳一腳跺出一個個小腳窩,帶著龍逸一步一挪往前走,助他完成“成人禮”。和龍逸一樣,這些年,無論是最危險的江上架設光纜作業,還是險象環生的高原巡線,我都帶著大家一步步戰勝自我,在磨煉中提高業務能力。
想讓戰士奉獻新時代,連隊幹部就要帶頭響應新時代的召喚,建設“最美的家園”
雪域高原條件艱苦,要想讓官兵留下來扎根奉獻,光靠主官帶頭還不夠,必須把連隊建成一個溫暖的家,把建連育人當成過日子,一天3頓飯天天認認真真地做,一件一件事兒聚人心穩人心暖人心,讓戰士感受到家的溫暖,進而把連隊當成家來建。
為了改善大家生活,我和官兵一起清理垃圾場,挖魚塘、圍豬圈、修菜園、改建養雞場等。受到感染帶動,戰士們也買來小雞、魚苗、兔子、鴿子養在連里,原來一個冷清的小營院慢慢變成了一個“大家庭”,訓練之余,戰士們都會跑到大棚種種菜,跑到後院喂喂兔子,享受“家”的溫馨。有一天,戰士們自發地把一個大寫的“家”字挂在綜合樓大門口,我知道,這是大家把連隊當成家了,一種幸福感涌上心頭,感覺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太值了!
帶兵就是帶心,留心才能留人。一次,有個戰士的父母來隊探親,就帶了幾條家鄉的煙給我,被我拒絕了。沒想到,那幾天這名戰士處處躲著我,我叫他到辦公室細聊才得知,原來他以為是我對他有意見才不收“這份小心意”的。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我一方面耐心解開了這名戰士的“思想疙瘩”,另一方面在全連官兵面前立下“軍令狀”:“從今天開始,戒煙!”原來一天一包煙的我,再也沒有抽過一根煙。行動是無聲的力量,也是最有力的領導。如今,連隊風清氣正,官兵心齊勁足,士官骨幹個頂個,工程師王耀中校4年多了天天和戰士們一樣出操巡線,4名士官扎根高原14年多幹勁不減,大家齊心協力推動連隊全面建設蒸蒸日上、紅紅火火。
回想這5年,我已經從剛來時的不安與焦慮,變為和連隊深深地融為一體,連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閉著眼睛我都知道是個啥樣,官兵心里頭在想啥、在盼啥,不用說我也一清二楚。我由衷地感到,越是苦地方、累地方,就越是鍛煉人的好地方。只要我們每名官兵都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強軍思想、幹強軍事業,就一定能在本職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1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