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時代楷模  >   相關報道

對話英雄航太員群體——為祖國出征是種幸福

2018年11月13日 15:50:4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為了國家的崛起和騰飛,為了科學探索……這是一飛沖天的起點 
  記者:航太員的初心是什麼?

  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我駕乘神舟五號飛船,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雖然是獨自在太空飛行,但一想到億萬祖國人民翹首以待,我覺得不是一個人在飛,我代表著所有中國人甚至是人類來到了太空。於是我拿起太空筆,在工作日誌的背面寫上了這樣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並在艙內鏡頭前向祖國人民、世界人民展示。“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是中國發展載人航太事業的初衷,“中國人來到了太空”既描述了一個歷史時刻,也表達了我為祖國航太事業感到無比自豪的心情。

  王亞平:“神十”任務中,在太空授課結束前,我對所有同學們説了這句話:“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和科學的探索,通過“地面多一份努力,太空多一些從容”,我的飛天夢最終實現,科學夢則隨著飛天夢的實現,不斷拓展著它的內涵和外延,展現出無窮的張力。在飛天回來後,很多孩子紛紛寫信與我交流感受,讓我感受到了一名“太空教師”的榮耀,這是除了我作為航太員飛上太空之外的最美好體驗。傳播知識,激勵夢想,美好而神聖。我希望能夠永遠做孩子們心目中的太空老師。

  費俊龍:珍惜崇高榮譽,邁向更深太空。榮譽屬於祖國、屬於全國人民、屬於每名航太科技工作者。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特殊隊伍裏沒有特殊的人”,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兵。任務前,心無旁騖投身高強度訓練、高壓力備戰、高風險任務;任務後迅速歸零成績、歸零經歷、歸零心態,一切從頭開始,向著更高目標邁進。作為航太員,我們深深懂得,時代是造就英雄的舞臺,我們有幸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航太強國的戰略部署,我國載人航太已進入空間站發展階段,在不久的將來,浩瀚太空就會有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我國將躋身世界航太強國行列。

  置生死於度外,為夢想而拼搏,視責任為己任……這是不懈奮鬥的精彩

  記者:航太員的使命感源自哪?

  翟志剛:漫步太空,紅旗永駐。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浩渺太空中,我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支援下,打開軌道艙艙門,邁出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步。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我揮動著鮮艷的國旗向祖國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那一刻,我為偉大的祖國感到無比自豪!後續還有空間站任務等,路還很長,挑戰還很多,需要付出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對於我來説,沒有停歇的腳步,只有奮進的號角。

  劉伯明:寧可犧牲自己,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在“神七”出艙的關鍵時刻,出現了兩個“意外”:一個是壓力差給開啟艙門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另一個是突然傳來“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的報警提示。出艙在即,我們決不能辜負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生死不在我們考慮的範疇,只有完成任務才是最重要的!翟志剛毫不猶豫地出艙,我果斷調整步驟,先將國旗遞給志剛……任務完成後,有人問我為什麼先把國旗遞出去?我説:“即使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劉洋:被祖國需要、為祖國出征是一種幸福。2010年,面對後續任務準備時間僅有兩年的現實要求,零基礎的我一頭扎進學習訓練中,過著外人看來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一個細節有疑問就翻遍所有書籍,一個動作不到位就上百次反覆練……當得知自己被確定為“神九”任務的首飛女航太員那一刻,一種巨大的幸福感像暖流一般在我心中流淌,這幸福是被祖國需要、被任務挑選、被人民信任的幸福!

  陳冬:責任就是己任,使命重於生命。“祖國的載人航太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我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航太員誓詞是我和其他所有航太員面對飛行風險的態度。為了飛天,我準備了整整6年,到最後我可以閉著眼準確摸到電門的位置,神舟十一號任務38項實/試驗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故障處置都爛熟於心。在軌飛行的33天,我們當農民種菜,當司機駕駛飛船,當修理工對飛船維護,當工程師進行試驗,每一天都過得非常充實。現在,我又開始了空間站任務的準備。航太員大隊的每一名戰友都是這樣,不管飛天還是沒有飛天,狀態只有兩個:飛行和準備飛行。

  胸懷大局、矢志不渝、精於鑽研、甘做人梯……這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記者:成為一名優秀的航太員,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品德和素質?

  聶海勝:載人航太工程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系統之間需要密切配合。作為航太員,無論職務高低、年齡大小、主份備份,始終堅守“天地一體、乘組一心”的信條,胸懷任務成功的大局,密切配合、同舟共濟,努力奪取任務的最後勝利。“天地一體”,就是乘組在天上執行任務,戰友在地面輪流值班,為執行任務的戰友加油鼓勁,提供技術和心理支援;“乘組一心”,就是大家相互信任、保持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之間都能夠心領神會,團結一心奪取任務勝利。

  景海鵬:一心只想飛天,一生只為飛天。作為中國首批14名航太員中的一員,2003年“神五”成功發射,當時我沒有飛天;2005年我入選“神六”飛行梯隊,雖然還是沒能飛天,但足以證明我在一步步接近夢想;2008年終於得償所願,與志剛、伯明一起實現飛天夢想;2012年“神九”任務,2016年“神十一”任務……每一次任務完成後,都有不少人問我,還要不要再飛。根據載人航太工程計劃,到2020年左右中國空間站建成運營時,我也才50多歲,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回先鋒,再打一場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共産黨員、一名航太戰士的無限忠誠!

  劉旺:問鼎蒼穹當勇士,航太科研做尖兵。“神九”任務中,由我完成被稱為“太空穿針”的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這是載人航太工程的一項關鍵技術,對航太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我們在地面模擬訓練了1500多次。最終打出的“太空十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全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在我國艙外航太服研製過程中,航太員一邊訓練,一邊親身參與試驗驗證,與科研人員一起圍繞艙外服的適體性、熱防護性和操作活動性進行集智攻關,大大加快了研發的進程。

  張曉光:築夢蒼穹,貴在恒心。從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航太員開始,我開啟了飛天夢想漫漫征程:經歷了從“神五”到“神九”載人航太飛行乘組4次選拔,但每次都與出征太空失之交臂……最終,我用15年的拼搏換來了“神十”任務15天的飛行,再次證明“人間萬事出艱辛”。“神十”任務中有首次太空授課,我承擔攝像任務。從最簡單的攝像技巧學起,兩個月下來,我眼睛常常發酸發脹,但攝像技術終於達到專業攝像師的水準。這一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完美源自不斷地補缺完善,源自堅持不懈地執著追求。

  鄧清明:寧可備而不用,決不用而無備。太空與天空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對人的要求卻有天壤之別。我日復一日地學習訓練,先後入選“神九”“神十”“神十一”飛行任務乘組梯隊,但每一次都與飛天失之交臂。直到今天,我和戰友們一樣,還在堅持不懈地開展訓練。20年的艱辛努力,我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無論是否執行飛行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戰友在天上的表現就是我的表現。枕戈待旦是軍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準備,但決不會容忍自己在號角催徵時還沒有準備好。(谷業凱 余建斌) 

[責任編輯:汪明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