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華社刊文解碼貴州:“智慧樹”,在綠水青山間茁壯成長

2018年05月25日 10:08:00來源:新華社

  浩瀚宇宙中海量又微弱的電磁波信號奔向地球,匯聚到綠樹環繞的“中國天眼”。對這些信號進行大數據分析,距地球約4000光年的毫秒脈衝星被中國科學家“捕獲”。即將在貴陽召開的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産業博覽會,將首次展示這些發現的背後——處理天文大數據的超算能力。

  對天文大數據的分析處理,是貴州大數據應用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全國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先行先試,建成全國首個省級一體化政府數據匯聚共用平臺、在全國較早運用大數據精準指導脫貧工作、吸引國際網際網路巨頭建設數據存儲基地……大數據“智慧樹”正在綠水青山間茁壯成長。

  拆除數據“煙囪”,政府治理更具“慧眼” 

  打開貴州大數據精準扶貧APP,點擊“精準識別”欄目,從省到市、縣、鄉、村,除貧困人口數量、貧困精準識別率等基本數據外,還能看到貧困戶是否有房産、車輛、公司等“異常數據”。

  “數據來説話,扶貧難扯謊,假貧困立即就會現出原形。”貴州省大數據局副局長景亞萍説,依託國家共用交換平臺,貴州打通扶貧、公安、醫療等17個部門和單位的數據,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

  運用大數據比對貧困戶資訊,快速判定其工商註冊、不動産登記、車輛購置情況,探索扶真貧、真扶貧。

  “小數據變成大數據,‘死’數據變成‘活’數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扶貧辦總經濟師余澤漱説,全州已對1925戶“異常戶”進行了核查,清退562戶。

  精準描述致貧原因,才能精準幫扶。幫扶幹部還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致貧原因,分析並提出對路的脫貧對策,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拆除數據“煙囪”,打破數據“壁壘”,數據開放共用讓一個個應用場景“植入”現實。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建設的“智慧法院”系統可為法官自動推送類似案例做參考,也可提出量刑建議,並對法官作出的裁判進行偏離度分析。通過公開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資訊等,“智慧法院”既能發揮“篩子”功效,篩出不規範案件,還能發揮“鏡子”功能,照出品質不過關的案件。

  宏觀經濟運作監測、脫貧攻堅、市場監管、司法體制改革、生態環境保護、遠端醫療……數據正在政府治理各個領域“轉起來”“活起來”“用起來”。

  “雲上貴州”是全國首個省級一體化政府數據匯聚共用平臺,打開“雲上貴州”APP,公眾可線上查詢社保、交通出行、景區等資訊,還可預約掛號、預約車檢等。點擊“辦事大廳”,還能線上申報辦理教育、醫療、納稅等事項。

  “網上能辦的事都在網上辦了,不用東跑西跑,省事還省錢,這幾年政府部門辦事效率提升了不少。”在貴州經商的董林説。

  作為全國“網際網路+政務服務”試點示範省份,截至2017年底,貴州省網上辦事大廳已覆蓋省市縣3796個審批服務部門、1536個鄉鎮、1.7萬餘個村居,50余萬政務服務事項集中在網上辦事大廳公開辦理。《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8)》顯示,貴州省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全國第三。

  “圍繞‘數據在哪、放在哪、怎麼用’三個問題,貴州深入推進數據‘聚、通、用’,讓政府治理更加精準。”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説。

  企業“心中有數”,實體經濟更加“壯實” 

  連接器是貴州航太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産品之一,長期以來,産品研發雖處於領先地位,但生産線一直以人工生産裝配為主。不僅生産效率得不到提高,品質還不穩定。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航太電器與德國西門子合作,打造“柔性智慧製造車間”。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流程再造,設備利用率從40%左右提升到70%以上。其中,麻花針生産線工作人員從60人銳減到15人,而産能提升了將近一倍。

  如今,航太電器一條生産線可以製造超過一萬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元器件,公司經營效益穩步提升,併入選國家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

  “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改變天地寬。”貴州航太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躍軒説,大數據打破了企業內部的資訊孤島,倒逼企業拋棄“人海戰術”“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轉向探尋智慧化發展之路。近期,將邀請德國工業4.0研究部門為公司把脈,並在美國、德國、韓國等佈局市場。

  “在與大數據的融合中,我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國際競爭中。”王躍軒説。

  大數據與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貴州的辦法是:摸清底數、萬企融合。在對近1.4萬家企業融合發展水準進行評估後,引入西門子、思科、施耐德、阿裏等100多家全球知名大數據企業為貴州企業問診把脈、提供轉型升級方案。據統計,全省60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4300多家正在實施資訊化改造。

  走進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輛輛“小白車”映入眼簾。它們沿著地面的“軌道”自動前行、拐彎,一批批運輸著配件。

  “面對生産過程的一個個數據孤島,海信實施智慧化升級,打造全過程大數據鏈,大幅提升生産效率。”貴陽海信公司黨委書記溫洪剛説,員工總數從1000人左右減少到500人左右,年産能卻從改造前的90萬台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90萬台。電視機生産時間由原來的1周縮短至2小時,産品不良率下降27.56%。

  “每台電視機有一個‘身份證’,産品製造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溫洪剛説,這些數據也會及時反饋到産品研發部門和市場部門,為制定新的産品規劃和市場策略提供參考。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貴州工業化和資訊化“兩化”融合指數在全國排名上升了6位,並建立了全國首個面向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標評估體系。2017年10月,國務院把“貴州省以大數據為載體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作為2017年第四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全國通報表揚。

  跨越時空“連結”,國際朋友越來越多 

  頂著初夏的驕陽,上百名工人正在貴州貴安新區一處山間忙碌。五條開鑿的橫洞,配合豎井,魚骨形的設計樣貌已初見端倪。這些看似公路隧道一般的山洞,將成為儲存騰訊伺服器的特殊“倉庫”。

  從舉行奠基儀式到箱體進場試運營,不足一年時間,騰訊貴安數據中心的建設速度刷新了業內紀錄。預計到2019年正式投産後,這裡將成為高隱蔽、高防護、高安全的數據中心之一。

  騰訊數據中心負責人鐘遠河表示,為解決建設週期長、標準化困難等問題,公司研發出第四代T-block技術,基於該項技術,建數據中心如同搭積木,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不僅騰訊,蘋果、華為等也將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其中,蘋果公司將投資10億美元建設iCloud貴安新區主數據中心,用於存儲中國蘋果用戶數據,預計2020年可投入使用。而根據華為的規劃,其建在貴州的存儲中心將成為華為全球管理數據存儲中心,存儲其在170個國家的管理數據。

  從一張白紙到一幅藍圖、一片發展熱土,走上大數據之路的貴州正快速崛起為全球數據存儲基地之一。

  人才是發展之基。近年來,貴陽與美國矽谷、印度班加羅爾建立合作關係,吸引美國蘋果、惠普、微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印度國家資訊技術學院等知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到貴州投資、辦學。

  走進位於貴陽高新區的大數據教育實訓基地,寬敞明亮的電腦教室內,學員正通過遠端授課,學習印度工程師講授的軟體開發知識。印度國家資訊技術學院中國區域技術總監升迪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基地培訓針對政府公職人員、企業員工、在校學生、社會人員,採取“功能表式”“訂單式”培養。目前,共舉辦專題培訓班30余期,培訓8000余人次。

  先行先試中,貴州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5月26日至29日,2018數博會將在貴陽舉行,Facebook、谷歌、阿里巴巴等將參會。作為全球首個大數據主題博覽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數博會已成為國際大數據産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兩年試驗,碩果纍纍;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數據開放仍需拓展廣度和深度;人才瓶頸有待突破;數據安全需要排除隱患。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説,大數據安全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進行規範,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大數據産業

[責任編輯:張玲]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