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愛吃辣椒,這是世人皆知的,其中長沙的“辣椒粉”,“雙峰的”辣醬,邵陽的“薑絲剁辣椒”,都是聞名遐邇的,而湘西溆浦的“油發辣子”,別有風味,堪稱一絕。
了解一下溆浦“油發辣子”的加工方法,也是饒有趣味的。溆浦人製作“油發辣子”,先取曬乾的紅辣子一至兩斤,去蒂剪成寸長的小節,放入鐵鍋中文火焙脆,摻幾兩茶油或菜油,炒香又不燒焦,再鏟入擂缽,讓它慢慢冷卻,變得更脆。再加些花椒、蒜瓣子之類的香料,用一種專制的硬木棒(溆浦人稱之為“擂醬杵”),將辣椒搗碎成“油發辣子”。這種“油發辣子”香氣四溢,絳紅色,油光水滑,裝在玻璃裏,晚上燈光下把餐櫃都映紅了。溆浦人過去日子過得清苦,有時吃飯沒菜,就挖一勺油發辣子,一碗飯便不在話下了。
有人説過:“辣子之動人,全靠它的辣。”溆浦人吃辣椒講究的就是那個“辣味”,越辣越有味,油發辣子香味沁人,看一眼喜人,聞一下誘人,吃一口那個辣的韻味,長久記得。
如果你來溆浦鄉村走一走,就會看到一個現象,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擂缽。這種擂缽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陶器,外飾褐色釉,口敞底收,呈圓錐形狀,有嘴有把,內壁全是一條條從上到下的線條刻劃紋。這種線條刻劃紋不僅美觀,而且起著摩擦作用。“擂醬杵”則是用上等硬木料製作的,它的頂端雕刻著各類圖案,有虎頭、獅頭、狗頭、魚頭,美觀耐用。經考古學家考證,這種擂缽大約起源於唐、宋時期,在湖南一帶盛行。到了清代,用這種擂缽加工“油發辣子”的習俗,就只龜縮在溆浦一帶了。
溆浦人每家都備有一個擂缽,假如你有興趣的話,逢到炊煙四起時,到民眾家庭轉一圈,聽到的不僅是“鍋碗瓢盆”交響曲,還聽到一種“哐、哐”的有節奏的聲音,這就是用擂缽擂“油發辣子”發出的聲音。
擂缽,這是溆浦人生活上離不開的工具。我敢説,在全國各地,甚至在美國華盛頓的“唐人街”,只要發現誰家有擂缽,不要問他準是溆浦人,要不,他也是一個在溆浦生活過的外地人。
一次,有位臺胞回到溆浦探親,返臺時他從家鄉帶去一個擂缽。臺灣同鄉會的溆浦人一見到家鄉的擂體,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想要這個擂缽,互不相讓。一個臺胞提議,將擂缽高價拍賣,開始定價一百台幣,俄而升至一千台幣。這時,黃先生思鄉心切,一下子摔出三千台幣,買下了這個飛越臺灣海峽的家鄉擂缽。回家後他手捧擂缽,愛不釋手,把擂缽供奉在堂屋神龕上,長久觀仰。
普通的擂缽啊,彰顯了臺胞盼望兩岸統一的迫切心情!(作者:何先培)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