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一個第三代臺屬的統一夢

2019年01月23日 09:22:4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993年的冬季,迎來了四川盆地那場久違的大雪,我的大爺爺也就是我爺爺的哥哥,帶著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百感交集地從臺灣踏上了回鄉的路途,在時隔45年後首次回到家鄉四川蓬安。那時,也在我一個時年5歲的孩童心裏埋下了臺海情緣的種子。

  童年記憶

  我的爺爺從小念私塾,後來在家鄉蓬安縣曾任臺聯會主席。“1958年,收到你大爺爺來自臺灣的第一封家書。你爺爺每次讀到家書中那句‘數十年家書,如石沉大海’時,就淚流滿面,嗟嘆聲聲。幾十年前音信杳無,幾十年的猜測與思念啊!雖然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他卻擔當起大哥的責任,贍養父母,照顧家族。當時他思慮再三,提筆寫了幾大篇回信,寄往臺灣。從此,鴻雁在臺灣與大陸間往返,成了連接起你大爺爺家和大陸親人們的橋梁。”爺爺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幺姑,後來每每回憶起,總是悲喜交加,感慨萬千的對我説。也許,像我幺姑這樣的人太多,作為一個第二代臺屬,兩岸長期對立隔絕烙在他們身上的印痕太深、太重。

  1993年的冬天,爺爺盼回了他45年未見的大哥。兩兄弟一見面便已滿眼淚花,真是恍然夢中啊,歷經了近半個世紀的期盼,昔日的翩翩少年如今都已兩鬢斑白,多年的思念之苦,豈是短短數日可以用語言訴説得盡表達得完!那些日子裏,我經常覺得爺爺很可愛,看見他常常舉著酒杯,微閉雙眼,搖晃著一顆花白的頭,嘴裏唸唸有詞的長吟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許多年過去了,這情景這聲音都還時刻縈繞在我的眼前耳旁……

  青年求學

  後來上大學時,我有幸爭取到了去臺灣交流學習的機會。對於臺灣親人的印象,只有5歲時大爺爺和大婆婆回鄉時留下的模糊印象,可是當我懷著忐忑的心情獨自走進大婆婆家門的那一刻,才發現一切是那麼自然而親切。大婆婆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説:“玉兒,你終於來了!”然後首先領我到後屋去給已經過世的大爺爺上香,再一一介紹我的大伯和姑姑們。我不知怎的,突然間一種電擊般的熱流瞬間涌出,和他們很快無拘無束的交流著,好像從來沒有漫長時空隔絕過一樣的和諧。那時那刻,血濃于水這個詞彙從我心間升起,縈繞在腦海。

  從那以後,兩岸的親人開始了更加頻繁的來往交流。2013年,在我們多次的邀請下,已經年邁的大婆婆終於帶領全家人再次回到大爺爺的家鄉——四川蓬安,關氏族人親朋幾十號人相親相聚,道不盡的牽掛,説不完的陳年往事,訴不夠的思鄉親情。那真是一個其樂融融、年味濃烈的大年啊!在我們內心深處,都希望這份血緣親情一直延續下去,就像臺灣和大陸,雖然隔著深深的海峽遙遙對望,但一脈相承同宗同族的血脈親情是任何東西也阻隔不了的。

  成年入黨

  2011年,我在山東完成學業回到四川家鄉成都,進入金融行業做了華創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的高級項目經理。2017年5月30日,我終於成為了民革的一名預備黨員,並且認識到,民革是由國共內戰時的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其後裔組成,其三大工作是參政議政、祖統工作和社會服務。

  雖然剛剛加入民革,但在求學和後來的工作中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民革的主要工作內容。在臺灣交流學習期間,曾在臺北中視電視臺做實習記者,廣泛接觸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方方面面,儘自己所能解答了他們的各種好奇與探詢。進入偉大祖國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之際,作為一個第三代的臺屬,一個民革的新黨員,必須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踐行一個民革黨員的使命。我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在進行社會服務,踐行自己的參政議政義務;不斷促進臺海兩地親人的交流交往,請他們多回家鄉,加深對家鄉巨變的認知,延續親情,熱愛故土,就是在點滴中去書寫祖統工作的要義,就是為實現祖國統一夢貢獻出自己一個第三代臺屬的綿薄之力。(作者:關玉)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