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亙古鄉愁鋪滿通向回家的路

2019年01月23日 08:22:1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記不清最初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是在何時,當時內心暖暖地熨過一股熱流,仿佛在柔美的旋律中,聆聽著一個海外遊子深情傾訴哀傷的戀歌。從此,我更加領會兩岸迫切希望臺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的那份相思之苦。

  寶島臺灣游離祖國懷抱已70年了。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和有關政策。40年過去了,但距離臺灣回歸總是差那麼一點點的距離。

  2011年,我回澧縣主編內刊《城頭山視窗》,因內容也在新浪部落格傳播,吸引了一批澧籍海外遊子,紛紛留評、建言、賜稿,有的還接受訪談。張儒欽、龍任重兩位老先生就是我成功訪談的兩位臺胞。在他們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他們與余光中先生一樣的鄉愁之思。

  張儒欽先生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不久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湖南澧縣。榮歸故里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慷慨回報鄉親,並斥資在縣城興建了“華僑大廈”“華僑新村”。

  2013年,我在與其長子張凱倫返鄉後的會談中,獲悉張儒欽先生又將為儒欽學校捐贈2輛校車和20萬元獎學基金,於是決定對其採訪。

  張老先生很低調,但瀏覽了幾期刊物,總算同意在縣中醫院病床上接受採訪。訪談中,他暢談臺灣有過輝煌但畢竟亞洲“四小虎”時過境遷,表達對大陸發展神速,特別是對澧州古城長大了2倍、高樓林立等發展變化的折服。他説,當初建設家鄉是寄望這將是澧縣未來的理想生活,現在看來自己落伍太遠。不過,讓我言猶在耳的是他的另一番感慨:“臺灣一定要回歸,政治上的回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回歸。”

  就這樣,我走進了臺灣陸軍中將副總司令陶光遠所稱道的“一個鍥而不捨的實干家、一個即説即作的行動家、一個經營成功的企業家”的人生之中,采寫了《魂牽夢繞,耋耄臺胞桑梓情——記常德市榮譽市民、美籍華僑張儒欽先生回報鄉親的殷殷情懷》的文章。遺憾的是付梓之際,老先生竟駕鶴西去。在殯儀館,張凱倫先生欣慰地説,父親雖沒等到臺灣回歸祖國的那一天,但老人家畢竟落葉歸根了。

  愛國情懷就像是血脈,不論時隔多久,總是相牽相連。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20年後,龍任重先生1999年遠渡重洋,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兩年後定居澧縣。他自豪地説:“澧縣、臺灣、美西舊金山是我的三個故鄉,但是我最愛的還是澧縣!因為鄉土最香、最親、最能引發孺慕之思!”

  百年鉛華,遊子歸來——有多少愛,就有多少眷戀。縣一中校長毛善新介紹,龍老先生拿養老金在母校設立“龍氏獎學金”,起初每年1500美金,2006年開始增加到3000美金,自1999年開設已20個年頭,資助、獎掖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

  龍老先生曾被授銜國民黨中將,與蔣經國私交篤厚,在美國與兩位前總統布希父子也常保持書信來往。龍老先生很關心津澧融城進程,更多時候只想安靜或者用文字去絮叨塵封的往事故鄉。他撰寫了一本《百歲感言》,暢述“社會服務對自己的啟示”,更對“中日的恩仇”、“中俄的舊仇”進行深入的剖析,特別對“日姦李登輝”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痛斥:“惜乎其不自愛,禍國殃民,竟至於此!國家不幸也!民眾不幸也!”

  2014年,我采寫了《龍在天涯,心繫家國堪任重——記百齡愛國臺胞、美籍華人龍任重先生的家國情懷與母校情結》一文。

  後來,我們時有晤面。他憤慨蔡英文等人對於大陸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以往的課本上,殊不知大陸已崛起為一個經濟、軍事強國。他感嘆臺灣誰上臺、誰下臺又如何,仍然改變不了漂在海外的現實。中國要崛起世界之林,必須要儘早收復臺灣!

  或許,曾經走過的歲月,不管是輝煌還是衰敗,都將會付與煙雲。但是,兩位臺胞落葉歸根的情懷、亙古不變的鄉音,卻鋪滿了通向故鄉的路。(作者:易宗明)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