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懷念兩岸共同研究中國近代海關史的開拓者陳詩啟先生

2019年01月21日 10:28:2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陳詩啟先生(1915年2月25日—2012年4月16日)生前是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主任。他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代領銜對中國近代海關史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開拓者。説起與陳先生的交往,這純屬偶然,二十多年前因為撰寫一篇海關史論文引發的。

  本人從事的職業是海關工作,對歷史,特別是對海關的歷史感興趣,經常利用業餘時間閱讀和撰寫相關的書籍和文章。由於不是歷史專業科班出身,閱讀的書籍也很有限,在撰寫論文時就遇到了瓶頸,尤其是對一些專業術語和用詞不太能把握。例如“什麼是關余”等等。由於當時沒有像當下如此發達的網際網路可以求助,於是便萌發了給陳詩啟先生寫信的念頭。信寄出去之後,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他能回信。令我沒想到的是,不久我收到了陳先生的回信。他在信中不僅詳細地回答了我的幾個疑問,更是對我有志於近代海關史的研究給予了熱情地鼓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近代海關史是一個需要再做深入研究的領域”。他的回信令我十分感動和興奮,極大地鼓舞了我繼續進行研究的信心和決心。

  事實上,陳先生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了海關史的研究。後來由於“文革”的緣故被迫中斷了很多年。然而,他不甘心寶貴年華被淹沒,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繼續咬緊牙關進行研究工作。他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近代海關史涉及的內容龐雜,海關檔案浩如煙海,在學術領域還是一片荒漠,亟待開拓但也絕非個人能力所能夠辦到的。由於當時研究人員極度匱乏,他就帶領全家老小根據各自的能力,選摘、抄寫、校對、翻譯有關資料。經過近7年的默默耕耘,終於整理完成了《中國近代海關史資料總目》,並在這個基礎上寫出了《中國近代海關行政的幾個特點》和《論清末稅務處的設立和海關隸屬關係的改變》兩篇力作。之後,他還編寫了書名為《中國近代海關史》教材,被教育部指定為研究生教學用書。

  陳詩啟先生認為,近代海關是英國控制下的國際官廳,它和各國特別是英國的對華政策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有密切的關係。境外(含港澳臺地區)外交部門也都保存了大量有關中國海關的檔案資料,回國的海關外籍人員也有許多有關海關問題的記錄、信件和文件,有必要召開一次或幾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際範圍內交流有關資料、研究成果和不同觀點。在他的積極呼籲和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援下,分別於1988年在香港大學、1990年在廈門大學和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成功舉辦了3次中國海關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當年,有不少臺灣的學者也參加了這三次研討會,由此拉開了海峽兩岸共同研發包括海關史在內的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有人説,“時間就像一頭野驢,跑起來就不停歇”。轉眼,陳先生已經離開我們近7年了。然而,可以告慰他的是,在這些年裏中國海關史的研究並沒有停歇。有不少臺灣的學者來到大陸的著名高校從事海關史的教學與研究。例如,畢業于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歷史系的張志雲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聘為研究員,且近年來研究和翻譯成果頗豐。2015年7月初,在廈門大學舉辦了“紀念陳詩啟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海關與中國近代社會學術研討會”,更有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林滿紅、林玉茹和朱瑪瓏等參加了研討。我在研討會上也作了相關的學術交流。2016年2月底,復旦大學成立了以吳松弟教授領銜的“中國海關史與海關文獻國際研究中心”。我相信,在今後相當長的階段裏,海峽兩岸會有更多、更優質的海關史研究成果出現。(作者:季履平)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