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兩岸關係親歷感慨 從互打“宣傳炮彈”到密切交流

2019年01月18日 16:04:4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歷史不會重演,時間不會倒流,永不停歇的時間敘事裏,今天連續著過去,延續著未來,引起我的回憶與感想。那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前與後的往事: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福建前線部隊對大、小金門等島嶼上國民黨守軍進行炮擊,炮戰一直持續到10月6日,此後,雙方採取單(日)打,雙(日)停的炮戰,這種炮戰在六、七十年代逐漸演變成互打“宣傳炮彈”的炮擊。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福建廈門前線部隊當兵,曾親身經歷。

  這種“宣傳炮彈”是把炮彈裏面的炸藥換成用彈性鋼板夾套裹著宣傳印刷品,再用細微螺旋扣的尾蓋擰好,外觀上同真炮彈沒區別,發射操作規程也同真炮彈發射一樣,區別就是“宣傳炮彈”飛行到目標上空時,利用定時引信引燃微量炸藥的爆炸威力將裹著宣傳印刷品的鋼板夾套連同炮彈尾蓋一同推出去,夾裹宣傳印刷品的鋼板夾套自動在空中打開,各種宣傳印刷品就像天女散花一樣從空中飄落下來,空炮彈殼繼續向前飛行,仍然具有殺傷力,遇到障礙物就打進去,遇不到障礙物就以拋物線的形式鑽進土地裏一兩米深,所以,炮擊時人員必須到坑道、地堡裏面隱蔽防炮,有時防炮不及時也造成人員傷亡。

  這種炮擊,有時相隔十幾天或者一個月,有時你打,我不打,我打,你不打。在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裏,這種炮擊的對話方式和接觸形式,也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創造和發明,與其説是對抗,其實更是對話的紐帶和渠道,是檢驗在一個中國框架內的兩岸政治氣候的風向標,更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觀。

  歷史前進的腳步走到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日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此後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臺海兩岸關係開始緩和、解凍。時間的腳步不知不覺前進到1982年,我在北京郊區某單位擔任負責人不久,一天夜晚,單位的一名職工悄悄來找我請假,吞吞吐吐又有點難為情地敘述請假事由:是與他們家人失去多年聯繫的自1949年追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父親,這次託付一位在美國的親戚來北京看望他們家人,還捎來一封親筆信,請假就是回北京城裏與這位親戚會面。我不但批准了他的請假,還囑咐他要好好招待,這是人之常情。

  這次請假事後不久的一天晚上,這位職工又來找我。原來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後,這位職工一邊工作,一邊參加了北京廣播電視大學重新恢復的自學招生考試,並經過幾年刻苦努力學習,通過了各科畢業考試成績,讓我幫助他找上級主管領導在《北京廣播電視大學自學考試畢業生政治審查表》上簽字和加蓋公章。雖然1978年12月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今後工作方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再以“階級鬥爭為綱”,但是,人們的思想剛剛解放不久,仍心有餘悸不敢親自去找,他只好求我幫助他解決辦理。此後,還邀請我以單位領導身份參加了他的畢業生典禮。

  通過這兩件事情,這位職工認為我值得信賴和交往,他調動到別的單位工作以後,我們之間的聯繫始終沒有間斷。1993年春季的一天上午,他高高興興的來邀請我去他家作客與從臺灣回到北京探親的老父親見面,言談話語中的老人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中國人的“落葉歸根”觀念,老人反覆強調:“活著作了遊子,百年以後決不作遊魂”,殷切盼望祖國早日完成統一。

  歷史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奮鬥的節奏鏗鏘有力。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到2013年的春天,應福建籍的戰友們邀請,我和老伴到當年部隊駐地和海防前沿等處舊地重遊。所見所聞:當年海岸邊的明碉暗堡、火炮掩體、交叉縱橫的步兵戰壕,已被四通八達的環海公路所取代;昔日海岸邊設防的裏外雙層鐵絲網已蹤影全無,而今是花草樹木與蔚藍海水相映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景畫面;那個年代雙方互相攻擊打嘴仗的高音廣播大喇叭已變成了今天的旅遊人們合影照相的紀念擺設;矗立在海岸邊的“一國兩制,祖國統一”的宣示牌高大醒目;廈門與金門的雙方人員往來、經濟貿易,已是密不可分。看到這些,萬千感慨:廈門金門門對門,昔日炮聲已不聞,劫波余後兄弟在,兩岸同胞一家人。(作者:孔繁雅)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