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網路媒體走轉改】南新村人有話説:黨的關懷牢記心窩

2018年01月23日 20:52:00來源:台灣網

南新村人有話説:黨的關懷牢記心窩

三星鎮南新村。(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1月23日成都訊 (記者 尹賽楠)“這裡並非高檔樓盤,而是村民們居住的小區。”1月23日上午,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全國網媒新春走基層四川站活動採訪團來到三星鎮南新村,一同感受了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力量。

  走入南新村,很快記者們就被眼前一大片歐式風格的建築吸引住了。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這並非什麼高檔樓盤,而是當地村民居住的小區。

  整個小區以淡黃色為基調,屋頂大多為人字形,有硃砂色和藍色兩種色調;其中有六層的小樓,也有兩三層的洋房。村委會門口,一個數百平方米的池塘上建起了曲曲折折的木橋,供人休憩的涼亭顯得特別雅致。在池塘的另一邊,幾把造型別致的休閒椅上坐著幾位慈祥的長者,正在冬日的陽光下拉著家常。

南新村人有話説:黨的關懷牢記心窩

  講解員為採訪團介紹南新村概況。(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據悉,南新村位於成都天府新區三星街道北大門,錦繡東山生態觀光走廊貫穿全村。全村區幅員面積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23畝,轄13個村民小組,人口1356戶4310人,2017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9241元。

  2011年8月22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也曾蒞臨南新村視察,並對新農村建設提出重要指示。當時習近平曾感慨,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新農村。如今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南新村的發展勢頭依舊不減。

南新村人有話説:黨的關懷牢記心窩

  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永回答記者問題。(台灣網 尹賽楠 攝)

  “現在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鄉親和年輕人選擇回到這裡,發展當地的農業産業,周圍的桃、草莓和這裡的特色雲崖兔等,從種植到養殖,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天府新區環保和統籌城鄉局副局長彭永表示,南新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從過去以種田為生,慢慢轉向了將土地流轉給大型的農業企業,自己再到企業中去打工這樣一種模式。

  近年來,天府新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目的不僅是為了吸引省外的高尖端人才,同時也要留住本地人才,讓更多在外面讀書的大學生回到這裡,不僅要幫助他們就業、創業,更要使這些年輕一代融入到家鄉的發展建設中來。

南新村人有話説:黨的關懷牢記心窩

  南新村村民郭應安接受記者採訪。(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今年52歲的郭應安,是南新村裏一家普通的農戶,看到記者向自己走來,郭應安顯得有些緊張。“我們村裏來過不少記者,身邊也有很多鄉親接受過採訪”,郭應安表示,這對於不善言辭的自己而言,還是第一次。

  據郭應安介紹,他已經在這裡生活幾十年了,如果父母還在世,算上妻兒和第三代的小孫子,他們也是四世同堂的八口之家。

  “有外出務工的經歷嗎?”“沒有,自己一直在這邊工作。”看著身邊的人在外漂泊,郭應安覺得自己是幸運的。“這邊環境好,住的也很舒適”,説到這裡,郭應安嘆了一口氣,“以前這裡大部分都是田地,不光居住條件差,村裏的治安也成問題。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住上了樓房,用水用電也很方便,環境也慢慢變好,心情自然也越來越舒暢了。”記者留意到,郭應安那黝黑的面龐上逐漸露出了笑容。

  郭應安對記者説,自己就在離家十幾分鐘車程的地方做點兒小本生意,每年大概有三四萬元的收入,雖然算不上多,但也夠一家人的開銷。相比外出務工,自己更願意守在家鄉這片土地上。“黨的政策好嘛,小孫子上學基本不用交學費,兒女也都在成都工作,等自己退休了還有養老金,我們老兩口沒啥要操心的。”

  日子過得雖好,但郭應安的心中也有遺憾。“沒能跟過去住的老房子合個影,自己覺得很可惜。”聽到他這樣説,記者表示不解。郭應安解釋道,人不能忘本,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始終謹記,今天的好日子得來不易,要感謝黨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更要牢記習總書記對南新村人的關懷。(完)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