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舟:“兩岸一家親”的感召力和包容心
又是一年春來到。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代表人士。習總書記以談心的方式,就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表了四點意見。習總書記的談話,以情動人,寓理于情,通篇以“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為主線,深刻闡述了兩岸的共同連結和共同願景,充滿了同胞情、兩岸情、民族情,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寬闊的包容心,贏得了兩岸輿論的熱烈反響。
“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既秉持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基本理念,又鮮明地展現了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新語境、新特質。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突出了兩岸同胞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為民謀利,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基本理念。自2008年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積極變化以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引領下,兩岸實現了全面“三通”,兩岸同胞往來進一步密切,各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合作全面展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不斷得到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13年開春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連戰一行來訪時曾明確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一家人。維護好臺灣同胞權益,發展好臺灣同胞福祉,是大陸方面多次作出的公開宣示,也是我們新一屆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的鄭重承諾。”時隔一年再相見,習總書記說:“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給兩岸同胞帶來了更多實惠,並且蘊含著新的發展契機。新的一年里,希望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順勢而為,齊心協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兩岸民眾。”
習總書記在談話中全面、完整地闡述了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但毫無生硬的政策宣示,而是和臺灣朋友談心、交心,如拉家常娓娓道來,以臺灣同胞的角度回溯歷史,關照現實,展望未來,語言貼近臺灣民眾,情感內涵豐富,展現了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理解、關愛、尊重臺灣同胞的真誠與善意,讓人感到親切溫暖。
“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歷史文化淵源,這是兩岸同胞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
自16世紀末至19世紀末,大陸同胞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規模地從閩粵渡臺,形成了臺灣移民社會。在長達300年的移民過程中,先民們離鄉背井渡海來臺,在臺島開發、建設家園,這種經歷表現在精神層面就具有強烈的祖根意識。臺灣有一部影片《唐山過臺灣》,描述了先民們跨越海峽入臺墾荒的故事。臺灣有一首民謠《思想起》,傾述了跨越“黑水溝”到臺灣生存打拼的先民們對祖地故鄉的無限思念。
習總書記了解臺灣歷史,了解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人民,他在談話中讚揚了臺灣同胞崇敬祖先、愛土愛鄉、淳樸率真、勤奮打拼的性格和精神。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臺灣,廣大臺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正是“根植于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
臺灣人民在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下,英勇抗爭,不屈不撓,頑強堅守中華民族屬性,頑強保持中華文化情感。習總書記高度評價了臺灣人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遭遇、歷史傷痛、歷史悲情以及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意識,習總書記有感同身受的深切體認。臺灣同胞珍視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習總書記能夠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給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