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張冠華:推進兩岸“南南合作” 促進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2017年10月19日 11:13:43來源:台灣網

 

  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柳州召開。(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1月12日柳州訊 (記者 李傑)今天上午,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在廣西柳州召開。兩岸“南南合作”是指大陸南方地區與南臺灣地區的交流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兩岸經濟關係進入轉型“陣痛期”,需要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讓更多人受益,而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官方聯繫溝通和協商機制停擺,民間交流成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平臺,而加強兩岸“南南合作”,可成為創新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嘗試。

  張冠華指出,“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是社科院臺研所與全國臺研會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共同打造的促進兩岸南部交流與合作的新平臺,主要是聚集兩岸專家學者智慧,探討兩岸南部合作的方式創新與路徑創新。

  兩岸經濟關係步入轉型期 影響巨大 

  張冠華指出,當前兩岸經濟關係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並産生了相應的政經與社會影響。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形勢深刻變革,新産業技術革命到來,兩岸經濟轉型升級,經濟下行壓力,使得兩岸貿易與投資動能減弱。近年來兩岸貿易、投資增長趨緩甚至負增長,進入轉型“陣痛期”。

  其次,兩岸經濟關係由高度互補走向競合,部分製造業領域出現競爭性發展,臺灣島內炒作“紅色供應鏈”威脅,産生不良政治社會效應。

  第三,兩岸利益分配趨於複雜,容易被政治利用。當兩岸經濟在快速增長也就是“做大蛋糕”的時候,各階層都獲益明顯,兩岸經濟交流獲得廣泛民意支援。一旦增長放緩,利益分配時的一些不均衡,就會被政治操作成“財團獲益,民眾無感”。同時,部分民眾擔心兩岸經濟過於密切會改變兩岸關係現狀,使島內社會氛圍對兩岸經濟關係看法,由過去的高度肯定,轉向出現部分疑慮與信心不足。

  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讓更多人收益 

  張冠華指出,針對兩岸間的這種新情況,應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提出要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是一個新論述和提法。提出這個論述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當前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出現的轉型期新情況。

  張冠華指出,兩岸間的融合發展,目的就是通過加強增長,化解分配的不平衡。所謂的融合發展,一可以促進兩岸經濟整合,為兩岸經濟注入新動能;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競爭,充分實現兩岸優勢互補;三是通過經濟交流與合作,擴大交流、擴大參與,讓更多的臺灣人群收益。大陸的各項産業發展,臺灣可以參與進來,通過嵌入式合作,實現兩岸融合性發展。

  推動“南南合作”創新民間交流 

  張冠華指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需要更深程度的制度合作,由於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國臺辦和陸委會的聯繫溝通機制、海協會與海基會的授權協商和聯繫機制停擺,從而使得民間交流成為未來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平臺,而兩岸“南南合作”,可成為創新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的嘗試。

  張冠華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南南合作交流與發展”議題:

  第一,“南南合作”可視為兩岸“次區域合作”的一種形式創新或探索。可將加強兩岸中南部地區或兩岸相類似地區或部門間的合作為重點,著重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進兩岸心靈融合。

  第二,“南南合作”應更強調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綜合交流,強調在經濟、社會、人文環境與條件相似區域或部門間實現融合發展,比如,兩岸中南部在農業、傳統産業、觀光、社會文化方面相似度較高,有較大合作空間。

  第三,加強兩岸“南南合作”的民間交流機制與平臺。應加強兩岸縣、市等次區域間以及各部門、領域的民間交流與合作平臺,同時擴大現有機制與平臺的功能與範圍。如大陸的自貿園區等,可增加與臺灣中南部交流與合作的相關內容,擴大兩岸社會經濟交流範圍,更多向中小企業和青年人傾斜。

  第四,加強研究與實地調研,研究臺灣中南部地區在兩岸經濟社會交流中的地位、利益等,了解兩岸民間的更實際想法和看法,探討兩岸“南南合作”的切入點。

  “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與全國臺灣研究會共同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2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共同就如何推動臺灣南部縣市與大陸南部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完)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在首屆“兩岸南南合作與發展論壇”上致辭。(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