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東北振興的遼寧故事

2019年09月16日 10:35: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網

  上圖:大連重工停放在港口準備出口義大利的65噸超重型集裝箱岸橋。中圖:印度記者(左)在雷鋒紀念館採訪了解雷鋒的故事。下圖:東風日産的輪胎組裝機器人正在安裝輪胎。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省份。

  地球上第一隻鳥從這裡飛起,世界上第一朵花在這裡綻放,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從這裡升起。

  這片土地有兩個驕人的稱號——“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共和國長子”。

  它就是遼寧,新中國第一枚國徽誕生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五”時期,國家156個重大項目中有24個落在這裡,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産自這裡,中國第一爐鋼、第一架飛機、第一艘巨輪、第一艘航母等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第一”都誕生在這裡。

  它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物資和裝備,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創造了歷史性的輝煌,也經歷了“成長的煩惱”。

  如今,遼寧經濟已經走出了最困難的時期。“2019年一季度,遼寧全省地區生産總值5486.2億元,同比增長6.1%,這是17個季度以來經濟首次重返6%以上增速,標誌著遼寧振興發展進入新階段。”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説。

  如果你來到這片土地,放眼望去,你會看到鱗次櫛比的工廠、煙波浩渺的港口、複雜先進的重型機械……完善的工業體系、發達的生産能力、先進的生産技術讓它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片土地,那就是力量,它積蓄著拔山超海的力量。這股力量是我們國家的肌肉,是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發展的依靠和後盾,為我們以盎然之姿屹立於世界提供強大的底氣和信心。

  瀋陽——

  第一枚國徽誕生的地方

  1950年國慶節前夕,瀋陽第一機器製造廠(瀋陽第一機床廠前身)十九號鑄造車間鑄造班班長焦百順、裴慶江接到了一個重要任務——鑄造新中國的第一枚國徽。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新政協籌備會便開始國徽設計方案的徵集工作,直至1950年6月,在廣泛吸收各界人士意見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梁思成的設計方案。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向全世界宣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方案。

  國徽設計方案確定後,由於時間緊迫,在國慶一週年時便臨時趕制了一枚木質國徽。然而木質國徽經風吹日曬後容易變形開裂,因此必須鑄造金屬國徽來替換。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是重要的工業基地,被譽為“東方魯爾”,其中位於瀋陽的第一機器廠在鑄造技術方面更是聞名全國。於是,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重任就光榮地落在了瀋陽第一機器廠的身上。

  在當時物質條件艱苦、製造工具匱乏的情況下,要鑄造一枚直徑2米,表面光潔、圖案清晰的國徽困難重重。在鑄造國徽的日子裏,焦百順和他的同伴們幾乎每天都要通宵達旦地工作,瀋陽第一機器廠鑄造車間也常常徹夜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為了節省時間、抓緊工作,很多工人都吃住在工廠車間,餓了就吃口乾糧、咬口鹹菜,睏了就在廠房裏和衣而眠。

  經過刻苦攻關,1951年4月,瀋陽第一機器廠的工人們終於提前20天完成了67枚金屬國徽的鑄造任務,其中直徑為2米的大型國徽于五一勞動節前被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如今,這枚已懸挂60多年的國徽雖歷經風雨,依舊熠熠生輝,閃耀著光芒。60多年過去,遼寧工人這種為國忘我奉獻、做工精益求精的精神,依然被後人繼承和發揚。

  然而,因為經濟機制不活、産業結構老化等原因,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遇到了瓶頸。經過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現在的瀋陽,已經擁有了先進的工業生産體系,不僅可以輕鬆鑄造優質的工業品,還能生産智慧機器人。

  7月23日,本報記者跟隨“開放合作看遼寧”中外媒體採訪團造訪位於瀋陽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新松公司成立於2000年,隸屬中國科學院,是一家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提供全智慧産品及服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是中國機器人産業前10名的核心牽頭企業,國家機器人産業化基地。

  在採訪現場,新松為我們展示了一款智慧平臺型機器人小“家樂”,它可以通過蒐集雲端網際網路資訊進行人機交互對話。只要你呼喚它的名字“家樂”,它就會來到你身邊回應你的呼喚。

  “家樂家樂,你會做算術題嗎?”本報記者問。

  “我只會做簡單的算術題,比如1+1等於2,3+5等於8,不要笑話我哦。”

  可愛俏皮的回答引得現場採訪人員紛紛笑了起來。

  像這樣的機器人,新松已經開始批量生産並投放到市場中了。除此之外,作為中國機器人産業的領軍者,新松已創造了百餘項行業第一。成功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百類産品。産品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産業升級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新松,已經實現了“機器人生産機器人”的先進作業流程,過去只有在科幻小説裏才能看到的現象,已經逐漸走入了現實。

  從攻克難關鑄造國徽,到擁有完備的機器人工廠,60多年來,遼寧工人追求卓越銳意進取的精神依然不變。在一代又一代遼寧工人的努力下,中國的製造業由弱變強,逐漸領先世界。

  撫順——

  雷鋒為全世界樹立了榜樣

  在遼寧撫順市望花區雷鋒路,坐落著一個紀念館。

  與那些莊嚴肅穆的紀念館不同,這家紀念館前,老人在門前休息,孩子在廣場嬉戲,還有年輕的媽媽指著廣場正中間那個帶著紅領巾的年輕戰士的雕像,給自己的孩子講他的故事。

  這就是雷鋒的紀念館。

  雷鋒,原名雷正興,出生於湖南長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共産主義戰士。雷鋒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指以雷鋒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基本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革命精神。雷鋒精神影響了後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學雷鋒是一個永恒的時代主題。無論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還是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無論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還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以及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無論社會如何變遷,這些雷鋒精神的“內核”都永遠不變、永不褪色、永放光芒。

  7月23日,本報記者跟隨中外記者採訪團來到撫順雷鋒紀念館,學習採訪雷鋒同志的事跡。在現場,有幾個非常有趣的細節。

  朝鮮中央通訊社駐北京特派記者金鐵真站在一張雷鋒讀書學習的照片下駐足觀看,並認真做筆記。他對本報記者説:“在朝鮮,我小的時候學過關於雷鋒的課文,知道雷鋒的先進事跡。我們還看過關於雷鋒的電影,他助人為樂、報效祖國的事跡令我們敬佩感動。到現在我還記得雷鋒的一句話,‘做群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

  在展館中,有一面留言墻,名字是“雷鋒叔叔我想對你説”。墻上已經貼滿了留言的小紙貼,人們在留言中紛紛表達對雷鋒的敬佩和感動。在其中,本報記者發現了這樣一則小紙條,他是雷鋒小學一位姓靳的小朋友寫的。他在信中寫到:“敬愛的雷鋒叔叔,您好。我既然是雷鋒小學的學生,那我就要以雷鋒叔叔為榜樣,學您做事、做好事,學您做人、做好人。我以後一定會把您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我不會忘記我們是雷鋒精神的傳人!”

  在參觀中,一位印度的記者在一幅雷鋒雨夜送老奶奶回家的油畫前駐足觀看,久久沒有離開。結束展覽時,他在展館的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被雷鋒精神深深感動,我認為他為全世界的‘老中青’樹立了榜樣。”

  大連——

  做世界一流的工業産品

  轟鳴的器械、燥熱的空氣、大汗淋漓的工人、宏偉壯觀的工廠,這是本報記者7月25日在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生産車間看到的情景。

  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重工業一直是遼寧的看家本事。就大連重工而言,這家企業主要為冶金、礦山、港口、造船、能源、航空航太等國民經濟基礎産業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具有重大技術裝備機電液一體化設計、製造、總裝發運、安裝調試及工程總承包能力。散料裝卸機械、冶金機械、起重機械、港口機械四大類傳統主導産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

  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一個相當於中巴車大小的金屬配件。“這是世界最大22000標箱集裝箱船用曲軸。”大連重工曲軸公司總經理助理薄海濤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巨型輪船曲軸是中國重工生産的一項技術瓶頸,我們只能依賴進口。一些能生産曲軸的國家是不願意賣給我技術的,無法生産曲軸的我們只能購買他們的整船,這樣對他們而言利潤更高。後來我們就決定奮發圖強,獨立自主自行研製。”

  這支大連重工生産的曲軸,使大連重工曲軸公司在與韓國等國家同行業企業的試製競賽中一馬當先,成就了“全球首支”。這是大連重工曲軸公司在超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機用曲軸製造領域中首次登頂,填補了世界空白,標誌著大連重工曲軸公司一躍成為世界首批具有該類超大型曲軸生産能力的公司。

  在汽車製造領域,大連的發展也可圈可點。

  7月26日下午,記者跟隨採訪團來到東風日産大連分公司。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乾淨明亮的車間、井然有序的工作流程和科技現代的生産技術。

  “一台整車生産需要多長時間?”本報記者問。

  “從配件到整車不會超過5分鐘。”東風日産講解員李偉告訴我們。車間總共有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發動機分裝線、地面滑板輸送線、輪胎自動裝配機器人和商品化下線實車展示。在輪胎裝配機器人的區域內,記者注意到這裡已經實現了完全的無人作業。

  “這兩台全自動輪胎裝配機器人是東風日産國內首創,總裝工藝的自動化裝配技術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這兩台機器人身上,全自動機器人可以完整地實現螺栓與座椅的自動抓取,通過3D視覺系統可以實現輪胎與螺栓的自動對準安裝,並記錄力矩值將數據儲存在系統中保存。”李偉對本報記者説,“它們的自動化作業過程是:先抓取被自動分揀和排序的5個螺母,再抓取排序好的輪胎,通過3D視覺系統,實現輪胎螺栓孔與制動盤上的螺栓精確對位,機器人上的自動擰緊機自動擰緊螺栓,並記錄力矩值。機器人的動作與滑板的輸送、料車的推移完美配合,實現作業時間最短化,目前完成螺栓緊固時間由原來的14秒遞減為8秒,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做世界一流的工業産品是我們的目標,”李偉説,“我們還有很多要改進的空間,會繼續努力。”(記者 楊俊峰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01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