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于都,萬里長征由此始——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探“源”

2019年06月12日 09:13:00來源:華聲線上

  于都,萬里長征由此始

  ——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探“源”

  湖南日報華聲線上記者 劉文韜

  從江西于都,到陜西吳起,怎麼走?

  打開手機導航,導航顯示,可駕車走高速,也可到附近的贛州轉乘火車或飛機。可當選擇步行時,導航卻閃出一句話:步行路程過長,建議採用其他出行方式。

  然而,85年前的秋夜,卻有一支8.6萬餘人的隊伍,硬是憑著雙腳,跨過於都的貢江河,輾轉萬里,曆盡種種艱難險阻,最終勝利到達當時的陜北吳起鎮,從而完成了一次“無與倫比的史詩般遠征”。雖然,到達目的地時,隊伍最後僅剩6000余人,卻用生命繪就了改變中國前途命運的史詩。

  這便是震古爍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于都,作為中央主力紅軍的長征集結出發地,由此被譽為“中華民族偉大長征精神”的起源地。

  為什麼一個地處贛南的小縣,會成為長征的源頭,使處於險境的紅軍實現浴火重生?6月11日,記者在參加中宣部組織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時,帶著這個疑問,流連于長征源頭的遺址遺跡和紀念場館,穿越歷史的時空,回望曾經的苦難和輝煌,找尋著鳳凰涅槃的答案。

  位於貢江鎮貢江北岸的渡江大道中段的南熏門廣場,由原來的縣城南門渡口改建,現在是群眾休閒、觀賞江景的場所。而在當年,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正是由此處和西門渡口渡河,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途。

  “中央選擇于都作為長征集結出發地,除了與戰場形勢、突圍的方向和地形地勢等有關外,更主要是考慮了于都是中央蘇區的全紅縣、大後方,有著鞏固的群眾基礎和物質基礎,既能滿足保密等政治需要,又能從人力、物力方面對紅軍給予補充。”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説。

  事實也的確如此。1934年10月上旬起,中央紅軍陸續向於都集結休整,為最後的戰略轉移作準備。紅三軍團也于14日抵達于都休整。這支從平江起義走過來的隊伍,在經歷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後,同中央紅軍其他部隊一樣,損失嚴重。到達于都後,紅三軍團開展擴紅,補充兵力。當地青壯年積極報名,踴躍參軍。短短4天時間,便補充了2600余人。而在於都集結的中央紅軍各部隊,在當地共補充了近萬名于都兒女,壯大了紅色力量。

  為支援和掩護紅軍突圍轉移,于都人民傾其所有,無私奉獻。當時,貢江河寬600多米,為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紅軍,調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了搭建浮橋,沿岸群眾和縣城居民幾乎將家中所有的門板、木料等可用器材都捐獻了出來。

  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爺,在將家中全部材料獻完後,又親自把自己的一副壽材搬到了架橋工地。紅軍戰士過意不去,執意不收。老大爺發了火,嚷道:“你們是不是嫌我的木材不夠好?”周恩來得知此事後,曾感慨地説:“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為防止國民黨飛機偵察,中央紅軍只能選擇夜間渡河。張小平説,為保證紅軍安全渡河,又隱蔽紅軍的戰略轉移意圖,當時架設浮橋都在傍晚5時後進行,紅軍晚上渡河後,又要在次日淩晨6時前把浮橋拆除,傍晚5時後再重新架橋。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紅軍渡河期間,當地群眾不辭辛苦,在30公里河段上的各架橋點共架設浮橋15次。也正因如此,8.6萬餘名紅軍將士如此大規模的轉移,敵人事先毫無察覺,從而使紅軍快速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

  在距南熏門廣場一公里遠的西門渡口舊址,記者見到了正在河邊涼亭裏休憩的李觀復老人。老人今年96歲,是紅軍烈士後代,其父親李連興于1933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三軍團三連指導員,1934年在福建作戰犧牲。

  當年,由於生母生二胎時難産去世,父親又在外轉戰,李觀復是由繼母丁招娣在家獨自照看。老人記得,父親參加紅軍後,便一直沒有音訊。1934年10月,得知紅軍在於都集結準備渡河,母親便到河邊找紅軍打聽丈夫的下落,卻依然沒有消息。可看到紅軍正在組織架設浮橋,需要木料,母親馬上回家將家裏的木料找出,就連門板都拆了下來,送給紅軍架浮橋。

  紅軍走了後,不知丈夫已經犧牲的丁招娣,一邊在家悉心撫養著李觀復,一邊日夜期盼著丈夫的歸來。直到1953年,她收到新政府送來的烈士證,才得知丈夫早已犧牲。“我母親終身未再嫁,直到1983年去世。”李觀復老人感嘆説。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尋,于都成為長征源頭的答案也愈來愈明晰。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而人民群眾之所以能成為紅軍的靠山,恰恰是因為我們黨和紅軍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模範行動,使人民群眾相信,共産黨和紅軍是真心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為民族求解放。

  “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烏雲遮天難持久,紅日永遠放光芒。”歷史為我們作出了印證,從貢江河邊走出去的紅軍部隊,以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堅定信念,在長征路上既書寫了浴血湘江、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的撼天壯舉,也留下了“半條被子”“彝海結盟”等諸多動人佳話。

  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的史料記載,渡貢江河前,紅三軍團在縣城東門沙壩召開大會,作為軍團長的彭德懷要戰士們寫信回家告知父老鄉親:“紅軍一定會回來。”

  是的,紅軍最後又回來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