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9  >   西藏民主改革60週年  >   評論

如何推動西藏農牧業現代化發展

2019年03月22日 10:29:14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於地理和歷史原因,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依然比較落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這就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把西藏的發展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放在首要位置,在西藏則要把邊境地區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

  黨的十九大還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治藏方略。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西藏地位和治藏方略的戰略思考,這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道上,對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佈局。那麼邊如何治、藏如何穩,就要以經濟為基礎、思想為準繩、政治為堡壘。西藏經濟的穩定在於富民興藏、長期建藏,而農牧業作為西藏經濟的重中之重就成為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鄉村振興戰略也為西藏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西藏農牧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道路選擇,應該始終堅持“富民為本,投資於民”的基本原則。傳統發展觀以“物”為中心,優先追求GDP的增長,其經濟增長的手段是加速資源開發。當資源開發超出其承載力,並且沒有為人們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時,只有使本産業更為精細化和複雜化,從而造成勞動內卷化。因此,新的人類發展觀則應是著眼于更加全面長遠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旨在消除人類貧困,為廣大社會弱勢人群提供更為廣泛的選擇機會和就業機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全面發展觀。對於總人口超過八成以上生活在農牧區的西藏來説,衡量西藏現代化發展道路選擇正確與否的重要標誌,就是能否真正儘快地使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牧民優先受益、直接受益和普遍受益。

  其次,在産業發展上,西藏正處於從以傳統農業佔支配地位的前工業化階段向發達的成熟工業化階段轉型時期,西藏的産業轉型最可能的路徑就是第一産業會選擇跳過第二産業直接轉向第三産業,這是諸多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國內經濟整體的發展階段對其影響的結果。因此,西藏經濟發展戰略,應將廣大農牧民優先受益的農牧業及其相關的民族特色産業發展,作為尋求現代化成長的再生之路;應立足於高原特色的農牧業及其相關的民族特色産業發展,構築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産業結構體系。同時,對於不能較快轉型的農牧業,還要增加農牧業的基礎設施投入,提高商品量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土地的勞動力承載量。

  第三,在産業特色上,對於有能力向第三産業轉型的農戶應大力引導。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深層原因之一,是農業勞動生産率低,而低效率的勞動生産率是由農業勞動力冗積過剩引發的,也就是本文提出的內卷化問題。因此,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是促進農牧民增收和最終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2017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必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對於西藏而言,2017年1號文件中提出的“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産業”就是西藏發展的新動能,為西藏未來發展提供了思路。旅遊産業的發展並不是狹義地依靠直接的旅遊收入致富,它的真正含義是指依靠旅遊帶動整個區域經濟致富。也就是説,它全面地包含了來自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致富內容,是以區域經濟的全面復興和創新為背景的。

  2018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具體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因此,要努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産業鏈增值收益。雖然西藏農牧業的産值並不是西藏經濟總産值的支柱,但是依靠農牧業生存的人口卻佔絕大多數,這直接關係到西藏是否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否能夠穩定邊疆的關鍵。他們的收入來源、民生改善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農牧業發展,這不僅是經濟上的意義,還有很強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直接關係全國的全面小康,關乎全國的安全和穩定。

  (伍聰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