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福祉 習近平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指路
(兩會綜述)親情+福祉 習近平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指路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親情+福祉 習近平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指路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龍敏 張蔚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0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就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多位福建代表團全國人大代表認為,習近平結合福建實際,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指新路,體現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的決心和誠意。
兩岸應通盡通 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今年1月,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
此次,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多位代表對此反響熱烈,表示要將抓住機會,推進“四通”,讓這項工作更加成熟。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市長康濤説,金門、馬祖、澎湖等地縣長今年接踵而至到福建與各地對接,呈現合作熱忱,泉州也將把歷史責任擔當起來,“泉州是臺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我們要把任務完成好。”
平潭探索“一島兩標”,令兩岸的行業標準共通,備受臺胞歡迎,對臺航線也已覆蓋臺中、臺北和高雄。在全國人大代表、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林文耀看來,平潭因臺而設,應通盡通,平潭先通,“一切體現‘兩岸一家’的各種要求,在平潭都可以實現”。
廈門大學臺灣問題知名學者劉國深指出,“四通”與金門、馬祖地區民眾息息相關,有些舉措甚至惠及臺灣本島;惠臺同時,也為福建帶來高品質發展的契機和動力。他説,將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福建也要有擔當,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廈門市委主委陳紫萱認為,兩岸融合“新路”要從兩岸民眾得實惠出發。她認為,廈門對金門“應通盡通”可先行先試。
心靈契合工作 做到廣大臺胞心裏
習近平提出,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裏,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對此,康濤認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的根本出發點;著力解決好臺灣同胞的各方面民生訴求,也是今後對臺工作的要求。
“媽祖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心靈原鄉。全國人大代表、莆田市市長李建輝表示,莆田正以媽祖文化為紐帶,在兩岸合作電子資訊、健康醫療等産業發力,“工作做到臺胞心裏,才真正做到‘媽祖大愛,澤被兩岸’”。
聽心聲 惠臺措施要落實到位
去年,大陸推出“31條惠臺措施”,各省市出臺數百條實施意見。習近平指出,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臺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臺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
來自南平的全國人大代表黃蕾是臺灣卑南人後裔。她認為,惠臺措施體現大陸對臺釋放善意,對臺胞在大陸工作生活享受同等待遇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很多臺胞生活在我們身邊。”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金融係教授潘越説,她的辦公室旁就有臺籍教師辦公室。潘越説,落實惠臺措施,令臺胞有感,需要用一顆真心去對待臺胞,在細節上讓他們感受到兩岸是一家人。(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