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三週年:新家園難覓災難舊痕

時間:2011-05-10 16: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四川映秀,一排排風格迥異的現代民居,錯落有致地分佈在山河之間。來到這裡的人已難想像三年前那滿目瘡痍的景象。在震源點牛圈溝,山體滑坡遺留下來的碎石塊已成為“特賣商品”。 如今,向外來遊客出售旅遊紀念品也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的生活來源之一。

  在什邡市馬祖村,村民劉忠芬震前的兩份工作是養豬和種地,現在,“敢借錢”的她開了一家客棧,靠接待遊客年收入翻兩番,而白天更多的時間,她是村裏義務城管,群居生活使村裏的許多人有了份新職業。因為“這個地方需要專門的人管理”。

  家園重建給這裡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在汶川、北川、綿竹、什邡的重災村鎮,村民們的生存環境多了更多都市風景,他們走在柏油大道上,穿梭于一座座新學校、新住房、新福利院之間,住“別墅”小樓,感受著提前10至30年到來的景象。

  官方統計的數字顯示,目前整個四川地震災區納入國家重建總體規劃的項目已完工92.8%。2010年,39個重災縣GDP增長16.1%,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1%,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9.5%,共幫助170萬災區民眾就業……

  三年,災區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飛躍提升,良好的居住環境和齊全的基礎設施給災區民眾帶來優良“硬體”條件,同時,這裡的人們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

  “現在房子是建好了,但腰包還不鼓”,“現代化設施後續維護成本高”,“村上原有的管理理念跟不上發展節奏”。

  陜西師範大學城市研究所研究員王安中認為,如何為經濟社會發展輸入“造血功能”,是發展前行的癥結所在。未來階段,應直面現實問題,使社會良性運轉,使民眾真正融入新家園。

  三年的節點上,四川省政府關注如何讓民眾的生活更好,未來“讓每一戶因災失地農民、城鎮受災群眾至少有一人就業”、“妥善安排好特殊困難群眾生活”、“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軟體配套”……

  一個國家的動員造就了家園重建奇跡,但獲得重生的人重獲幸福還需要時間。正如馬祖村村民曾令勇蓋房欠款尚未還清,種植食用菌之路也遇到坎坷,雖稍顯惆悵,但他依然“享受晚飯後在新家園有路燈的街道,漫步、哼歌”的生活。 (完)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