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姻緣故事:磨合之後相濡以沫,愛情未完待續

2018年12月24日 13:0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兩岸姻緣故事,“因為愛情”未完待續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兩岸姻緣故事,“因為愛情”未完待續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兩岸民間往來若從一段段姻緣述起,早期故事的開始通常不是“因為愛情”,而是伴隨著歧視、隔膜和艱辛。

  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老兵陸續返鄉探親。無所依歸的“榮民”們在鄉友張羅下接回一位位大陸新娘,這些年輕女子生活所迫遠走他鄉,一對對“老夫少妻”在海峽對岸搭夥討生計。

  依照臺灣當局早期相關規定,大陸配偶在當地生活八年後才被許可申請身份證件,期間辛酸鮮為人知。

  憶及彼時窘境,如今在陸配群體頗具聲望的盧月香仍歷歷在目。1992年,這位福建龍岩姑娘經人介紹,僅與未來丈夫通過電話便嫁到臺灣。婚後,婆婆的懷疑、鄰里的議論、丈夫的陌生加上社會不公正待遇讓她懷疑人生價值,最初三年幾乎“每晚都在流淚”。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臺商、臺灣藝人大範圍進入大陸市場,海峽之間的喜事連連。臺灣資深藝人淩峰與青島姑娘賀順順、臺灣少數民族歌手千百惠和大陸作曲家高大林、臺灣搖滾歌手趙傳和上海女孩李秉蓁等夫妻的情感歷程被媒體廣泛報道,名人軼事一時成為兩岸婚姻標簽。

  進入“千禧年”,兩岸“70後”“80後”也逐漸到了論及婚嫁的年齡,尤其是大批“臺商二代”子承父業留在大陸成家,初具規模的校際交流成為兩岸年輕人相互了解的主要平臺。

  北京女生王菲在2007年一次赴臺交流中,與來自臺北的何承諺結緣。相識之後,彼此長時間靠網際網路維繫異地戀情,所幸新生代的樂觀心態加之雙方家人支援,讓感情一直甜蜜。待何承諺服完兵役,經歷多年跨海之戀的二人終於喜結連理。

  2009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臺灣立法機構完成修正,陸配申請身份年限縮短至六年。2010年,盧月香在臺灣成立中華生産黨並任黨主席,致力於維護陸配群體權益,並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2012年,有關再度縮減陸配申請身份時間的草案被送入“立法院”,但至今未得到進一步結果。這一年,大陸官方下轄的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協會在北京成立,並成為給兩岸配偶搭建解決問題、調解糾紛、提供輔導的專門平臺。

  隨著大陸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及兩岸民間往來愈發頻密,近年來兩岸婚姻也漸漸走出大陸女生遠嫁臺灣的固定模式,功利化色彩大大降低。“迫於生計”成為過去式,自由戀愛的兩岸有情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如今兩岸夫妻已接近40萬對,保持戀人關係的兩岸情侶更是數不勝數,兩岸姻緣因此被喻為“大三通”後的“第四通”。

  “我們都是農村孩子,走到一起不容易。”臺灣彰化男生陳文成與河南濮陽女孩劉紅芳2012年相識于北京體育大學,校園裏“北漂”的他們成為彼此依靠。如今,陳文成在北京大學一間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劉紅芳則是一所小學的體育老師,小家庭生活逐漸踏實。

  兩岸姻緣“登陸”覓發展不僅是年輕情侶的主流選擇,一些早年嫁到臺灣的陸配也重回大陸,在兩岸間尋得了人生和事業方向。

  1995年嫁到臺灣的趙麗娜就是其中之一。她而今在家鄉江蘇常熟和臺北設立了文化機構,常年在兩地辦展,也經常參加兩岸配偶相關活動。在今年夏天的“海峽兩岸婚戀文化節”上,她對記者表示,兩岸婚姻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打破過去兩岸關係的隔閡,讓兩岸民間交往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兩岸姻緣其實就像大陸無數異地家庭的結合一樣,總得經歷磨合才能相濡以沫。如汪小菲和徐熙媛這對兩岸夫妻,一直受到來自兩岸的祝福。汪小菲曾講起家裏的趣事,操著一口流利北京話的小女兒頗得徐熙媛奶奶的喜愛,這位96歲、在臺灣生活多年的山東老人每每見到曾外孫女就會開心地説“我看到‘小北京’了”。

  回顧兩岸通婚30餘年,大陸配偶在臺權益仍受限制,但歷經坎坷的感情之路愈發平坦亦是不爭事實。愛情的流動消弭差異於無形,“因為愛情”未完待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