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大學生赴大陸探親:身上流的血脈不會被切斷

2018年12月06日 13:3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灣《旺報》6日刊登署名臺灣輔仁大學學生許芳瑜的文章《股市的缺頁 我親身尋找》,文章介紹了作者去大陸探親的經歷,並表示,即使是隔著一座臺灣海峽,身上流的血脈是不會被切斷的。

  文章摘編如下:

  小時候,總會聽媽媽講起,1949年外婆和她的4個姐妹們跟著阿祖(外婆的父親)搭船一起到臺灣,但大姨婆(外婆的大妹妹)因為想跟阿祖的媽媽在一起,所以就在開船前跳下了船,從此他們便分隔了40多年。對我來説,這是歷史課本上才會有的場景。

  每次回臺東外婆家,總會聽到高齡97歲的阿祖嚷嚷著想回大陸去,我總想像著:到底大陸的家鄉長什麼樣?

  這次,我決定自己親身去拼湊完整這個故事。

  坐上從臺灣飛往廈門的飛機,飛越臺灣海峽,去找尋從小聽到大的歷史故事的缺頁。

  下了飛機,廈門的太陽和臺灣同樣毒辣,只是炎熱中少了點濕氣,望向接機大廳的出口,一個個頭蠻高的小平頭親切地跟我們揮揮手,用帶著腔調的閩南語跟我們打了招呼,他是我從未謀面的小舅舅。

  拖著沉甸甸的行李,上了舅舅開的車,1輛7人座的休旅車穿梭于高速公路、海底隧道、鄉間小道,還經過午後滂沱的雷陣雨的洗禮,從廈門到南安再到梅山的大姨婆家。

  一早的飛機延誤,又坐了長途的車程,經過一番奔波折騰後抵達時,原本高挂藍天的金黃太陽已轉成橘紅色,大姨婆早準備好一大鍋熱騰騰的湯圓,在家門口等著我們。

  她説,七夕要吃湯圓,七夕的湯圓中央會用手指壓成凹狀,代表用來“裝織女的眼淚”,搭配上微甜的湯頭。那天,我在大陸享受了家的溫暖,過了個很不一樣的七夕。

  在大陸的每餐都是大餐,大陸的親戚大氣又熱情,桌上的菜是一道接著一道,沒有停過,有魚有肉,有蝦有蟹,能想到的食物一樣不少,琳瑯滿目,色香味俱全,菜的數量永遠超過人數好幾道。

  大陸的親戚從姨婆祖、叔公祖到姨婆、舅公,再到舅舅、阿姨,還有表姊、表哥,甚至還有侄子、侄女,人數多達30余人,關係錯綜複雜,一張超大圓桌總能坐得滿滿。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為和素未謀面的親戚見面,彼此間會尷尬、會疏遠,但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大陸的親戚一個比一個熱情親切,關心我們的近況,也分享他們的故事。

  在大陸的這幾天,除了把我喂得飽飽外,還找回了許多故事的缺頁,並約定好下次再見。我想:隔著一條臺灣海峽,身上流的血脈是不會被切斷的。

  我最喜歡的時刻便是在大陸的每個夜晚,好幾個親戚會帶著自己種的地瓜葉、空心菜、花生,還有買的香瓜、櫻桃,到大姨婆家聊天。男人喝著味道濃厚的茅臺酒,配上養生紅菇湯,而女人和小孩則邊喝著現泡的茶邊嗑著花生,熟悉卻帶著點腔調的閩南語,加上陣陣的笑聲,看著墻上一張張泛黃的相片,就這樣,我沉迷于他們口中的故事裏。

  1949年分隔兩地後,幾乎音訊全無,沒有經歷過的我實在無法想像40多年沒有聯絡的心情。現在網路無論多遠都能到達,相距遙遠談戀愛或是去海外進修都不怕會失去聯繫,可以通過網路、電話傳達平安與愛;而當時一分開就像會永遠失聯一樣,能不能再見到一面都是未知。

  跟著大姨婆的腳步,我踏遍阿祖家鄉的每個老屋,想像體會關於阿祖的記憶,探訪大陸每個親戚的家,步入了大陸最地道的生活。

  一杯茶是家鄉的味道,嗑著二舅舅種的花生,聽著帶一點腔調的閩南語,我拼湊著這幾天聽到的故事,或許還有些模糊,也還有些空白,但我想:這是個踏實且有溫暖的傳奇故事,而這個故事未完待續,因為我們這一代會將它繼續寫下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