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記者看天津文化:融匯中西,連接兩岸,繼往開來

2018年10月23日 10:39:00來源:台灣網

兩岸新媒體人在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合影留念。(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台灣網10月23日訊 煎餅馃子、大麻花、狗不理包子、相聲、方言、洋樓……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天津文化的代表便是上述詞彙。然而,天津文化所囊括的內容卻顯然遠不止這些,它在中華文化的大家庭裏與眾不同、獨具特色,既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華,又承載著兩岸同胞的共同信仰,並且不斷創新、與時俱進。

  10月22日,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活動的兩岸記者走進天津這一座經濟重鎮、文化名城,了解天津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位於民園廣場的天津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博物館。(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坐落于擁有眾多洋樓建築群的五大道,周邊便是頗具古羅馬風格的民園廣場。兩岸媒體人漫步于博物館內各展廳,看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錄影,並饒有興趣地聽著講解員的相關介紹。羊湯洪的羊湯、桂順齋的京八件、天寶樓的津醬肉、果仁張的琥珀核桃等,使兩岸記者饞涎欲滴;老美華手工製鞋、張家錦衣泥人、工藝鳥籠、盛錫福皮帽等,讓兩岸記者由衷讚嘆昔日匠人手藝的精緻與靈巧。

  “沒想到天津飲食文化如此豐富”,在看到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産中有眾多吃食時,臺灣今日新聞記者吳文勝感到很驚訝。他認為,這説明天津向來商貿興盛,車水馬龍,往來舟楫不絕,由此交融出鹹甜適口、南北皆宜的飲食風味和相容並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天津天后宮。(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天下媽祖一家親”,面對兩岸記者,天津天后宮管委會負責人如是説。天后宮內的媽祖像神情祥和,儀態端莊,頭戴鳳冠,身披霞帔,每年都有眾多善男信女來此朝拜。記者在天后宮正殿看到,這裡還供奉著從臺灣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南方澳南天宮等分靈而來的媽祖金身,還有臺灣北港朝天宮題贈的“四海同光”匾額,充分表明瞭媽祖文化是連接兩岸同胞的一個精神紐帶。

  “之前完全不知在華北會有媽祖信仰,更不知天津天后宮是世界三大媽祖廟之一”,臺灣中時電子報記者何勁松表示。他説,看到天津人民親切地稱呼媽祖為“娘娘”,能感受到兩岸同胞在文化上有很緊密的聯繫。天津天后宮與臺灣各地媽祖廟頻繁往來,這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很有幫助,民間交流往往可發揮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尤其能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認識;“因為兩岸同胞信仰同一位女神,原本的戒心和隔閡就自然而然地放下了”。

  改革開放40年來,天津文化並沒有停滯不前、留在過去,相反,它與潮流相結合,與時代同步伐,傳承著過去,開啟著未來。

  標著“狗不理”“熟梨糕”“耳朵眼兒”等字樣的手機外殼、繪著意式風情區內教堂和雕像圖案的絲巾、畫有“十八街”麻花形象的沙發墊……這一系列文創産品出自角度創新設計公司之手。該公司已入駐天津創業公社,並針對天津傳統文化開發出多種文創産品。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創業公社位於意式風情區,辦公及展示用房便是在義大利式教堂等近代建築的基礎上整修而成,這讓老舊建築煥發了生機,獲得了新生。

天津海河航拍。(台灣網 陳佳慧 攝)

  當晚,一場秋雨過後,風清氣爽。兩岸記者乘船遊覽天津夜景,飽觀海河月色。據了解,海河曾經是運輸貨物的重要航道,孕育了厚重的碼頭文化、商旅文化和宮廟文化。如今,經過天津市政府的整治和規劃,海河已被打造為國內外遊客在津夜遊的勝地。記者在船上看到,沿岸既有金碧輝煌的現代化高樓,又有具各國風情的近代建築群,水面波光盪漾,月影婀娜浮動,令人癡醉。吳文勝感慨道,有的城市的河道也可供遊客夜遊,但兩岸都是現代建築,幾乎沒有保留舊式建築,難以與集中西文化、匯新舊風格于一體的海河相媲美。(台灣網特約記者、《兩岸關係》雜誌社記者郝沛然)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管委會 。(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新媒體人參訪天津創業公社、創業學院。(台灣網 陳佳慧 攝)

兩岸新媒體人在天津創業學院觀看宣傳片。(台灣網 陳佳慧 攝)

[責任編輯:袁楚]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