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舌尖上的“親切感”——臺灣記者在海南“邂逅”家鄉味道

2018年07月29日 08:41:00來源:新華網

  大腸包小腸、臺南鹵肉飯、酥炸大魷魚……從菜品口味到店鋪招牌再到經營模式,臺灣記者在海口市區驚喜地“邂逅”到地道臺灣風味小吃街,感受到舌尖上的“親切感”。

  “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團日前到訪海南首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就業基地”海口泰龍城。這座綜合性商場由臺資企業興建、營業已超過25年。人潮涌動的“瓊臺小吃街”就坐落在泰龍城戶外商區的顯眼位置。

  “一走進來就很親切。在大陸很多城市品嘗過臺灣小吃,海口這條小吃街上的食品最有家鄉味道。”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楊釗說。

  在這條幾百米的小吃街上鋪面相接地聚集著40多家小吃店鋪,其中有16家臺灣風味小吃店,小吃品類豐富、各具特色。

  29歲的臺灣青年黃介玄在此經營著臺灣風味的燒烤店鋪,之前在新西蘭學習西餐制作的他,畢業後在臺灣開起了日式料理店鋪,可“客人非常有限、成本開銷大”讓生意無以為繼。

  一年前,和家人來海口的一次旅遊,打開了黃介玄的視野。他驚奇地發現海口遊客比想象得還多,商業街區流量大,年輕人也喜歡去逛夜市、吃小吃。他也就此萌生了來瓊創業的想法。

  可店鋪租用、營業手續辦理、採買原材料等種種現實困難擺在眼前,讓人生地不熟的他一時無所適從。經過多方打聽,他得知泰龍城有對臺青創業的幫扶措施。

  很快,在當地政府和泰龍城兩岸基地的幫助下,利用之前積累的餐飲制作和經營的經驗,調整貼合海口當地口味的菜品後,他的燒烤店順利開張並受到食客青睞。

  “在旅遊旺季,一天的營業額有時可到六七千元人民幣,一年收入是在臺灣的五倍。這比臺灣的機會多太多。”黃介玄感嘆道。

  泰龍城的創辦者臺商許清朝、吳錦瓊夫婦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來到海南,通過自己打拼和當地政策扶持,一步步發展起來。吳錦瓊說,自己深知創業不易,所以一直在積極引導臺灣青年在瓊創業就業,為他們提供創業項目選擇、籌集資金、租金優惠等幫助。

  臺灣《聯合報》記者許依晨說,這里不光可以吃到臺灣小吃,還可以品嘗到酸辣粉、臭豆腐等大陸地方特色小吃。而且商鋪規劃整齊、街道衛生,經營店鋪保持差異性,小吃各具特色。

  臺灣商人劉森木在臺灣從事小吃經營數十年,遊覽過北京、上海、深圳、拉薩等15個大陸城市,還在各地展銷會上推介臺灣特色小吃。8個月前,他選擇“落腳”海口。他覺得海南與臺灣氣候相似、飲食習慣相近。

  他對自己的餐品在海南發展充滿信心。據他介紹,小吃店十幾年前就被臺灣當地媒體報道、推介過。但是現在“臺灣經濟不景氣,老百姓口袋里的錢不敢花,導致小吃店經營舉步維艱,很多小吃業者都選擇到大陸來發展”。

  吳錦瓊說,海南現在要建設自由貿易區、貿易港,特別是大陸今年出臺“惠臺31條”措施,臺青來瓊發展機遇無限。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26日在會見“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團一行時說,海南熱情歡迎臺灣同胞參與海南建設,希望臺灣同胞從海南全面深化改革中受益。他表示,目前,海南正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臺商臺胞參與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

  “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活動于22日啟動。來自兩岸及香港30家新聞媒體的40位記者將在為期9天的活動中對深圳、海南等地進行採訪報道。(記者冀澤、代超)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