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黃埔精神 兩岸共同財富

2018年07月23日 08:46: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創立於1924年的黃埔軍校已成歷史,但並未走遠。海峽兩岸、港澳和海外,黃埔軍校校友及其後輩仍為“黃埔人”而自豪,並成立了同學會、校友會等組織,追述那段盪氣迴腸的歲月,致敬那些鐵血雄風的英靈,紀念傳承歲月沉澱出的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是什麼?在近日于貴陽舉辦的第十二屆黃埔論壇上,與會者從各自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説,黃埔精神是“愛國、革命”,正是這樣的精神才能承載歷史上的國共兩黨合作,才能體現中國人共同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堅強信念。黃埔精神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和不朽的生命力,當下,黃埔精神是促進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動力。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館長楊琪在研討會上表示,不同時期各方對黃埔精神的概括不同,比如“犧牲、團結、負責”,東征時期的“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北伐時期的“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但這些的實質都是“愛國”,愛國的精神一脈相承,從未改變。“黃埔”是兩岸共同認同的價值符號,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2017年在臺灣輔仁大學、臺灣清華大學、高雄大學和臺灣大學都舉辦了展覽,讓年輕人有機會認識黃埔軍校,了解黃埔精神。

  楊琪介紹,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自1996年起採訪了百餘位黃埔校友,記錄了他們的口述歷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黃埔精神書寫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史詩;今天,黃埔精神是實現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是兩岸的感情橋梁。

  泰國黃埔校友總會理事長陳鴻彰從歷史角度理解黃埔精神。他説,抗戰時期,泰國三千華僑青年翻山過海回到祖國投身抗戰,他們有的報考黃埔軍校,有的在中國作戰,有的受訓後返回泰國抗日,抗戰勝利後,倖存者只有300多人。陳鴻彰認為這些鐵血青年贏得了泰國人對中國人的尊重,也成為幾十年來泰國對中國僑民一直友好相待的基礎。陳鴻彰説,為了民族國家奮鬥犧牲就是黃埔精神。

  臺灣勞動黨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武郎認為,黃埔精神就是中國精神,是展現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面貌呈現。當下傳承這種精神,需要多設計體驗式活動,讓青年有興趣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歷史,了解身為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和精神,了解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保障人民生活、富起來強起來的不容易。中國大陸有足夠的吸引力、包容力能凝聚起臺灣贊同統一的民意,促成和平統一的目標達成。

  當下,海峽兩岸皆記錄傳承著黃埔的符號。大陸的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和潮洲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舊址承載著軍校歷史;1950年國民黨在高雄鳳山復辦“陸軍軍官學校”,保留廣州黃埔軍校創辦時的標語:“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陞官發財請走他路”。這所學校至今仍為臺灣高等軍事院校,臺灣陸軍軍官大多畢業於此。

  一所軍校,凝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風雨,連接了海峽兩岸的記憶和情感,呈現出中國人愛國奮鬥的民族精神。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