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臺北故宮到“登陸”執教 臺籍教師冀兩岸融合發展

2018年06月03日 14:0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福州6月3日電 題:從臺北故宮到“登陸”執教 臺籍教師冀兩岸融合發展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劉可耕

  2009年,對於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化行銷處處長金士先來説,意義非同尋常。當年3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策劃“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畫像,開啟互不往來60年的兩岸故宮“破冰”交流。

  “大家看到兩岸故宮順利接洽,激發兩岸中華文化聯結的效力,對兩岸和平發展意義深遠。”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金士先憶及這段往事説道,兩岸合作才是真正對的路。

  對比兩岸故宮文創産品的開發,金士先驚嘆于近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産品呈井噴式爆發。在他看來,這不但顯示出北京故宮文創之路“已經找到方向”,更直接呈現出臺灣與大陸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長。

  “北京故宮文創知道往哪個方向去走,走得越來越快;反觀今天的臺北,卻有點懵了,找不到自己的路。”金士先説,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一定是綁在一起的,“今天的臺灣對傳統中華文化的認同正處於歧路,作為故宮人,這種改變令我很難過”。

  2016年下半年,金士先從臺灣渡海而來,進入位於福建福州馬尾的陽光學院任教,教授文創、創業和法學。他對大陸高校並不陌生,2005年就曾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學院攻讀博士。

  在陽光學院,為了聽他一節文創課,不少同校教師甘願冒雨驅車半個多小時從市區趕來。

  他鼓勵學生從生活不合理處發想,做最天馬行空的操作。一道“單手發射裝置”的題目,有學生亮出一根橡皮筋,莞爾間亦獲讚賞。他勉勵學生熟悉並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文化不能像貼紙一樣貼上作品”。

  對於創業,他講得最多的是失敗的案例。他對臺灣青年“登陸”創業提出要求:多交朋友多觀察。

  “只看到不好一面的人,容易被小數字絆倒。”金士先認為,很多臺灣人在大陸創業失敗的原因在於,用同一種刻板印象去看待所有城市。

  在他眼裏,臺灣青年“登陸”創業、自己“登陸”執教,這都有如“在田裏插一根秧,收一把稻”的真實,將在兩岸交流中留痕。

  “大陸對臺灣的友善可從‘31條惠及臺胞措施’看出。”金士先説,大陸惠及臺胞的舉措並不停留在過去的政策性照顧,而是把方方面面想透,“大陸的這種貼心讓臺灣人民有感”。

  也因此,這位臺籍教師指出,當前島內有調查結果顯示報考大陸高校的高中生“人數爆棚”並不意外,“這是未來的趨向”。他希望兩岸融合發展。(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