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會記者手記:奔跑的兩會 奔跑的中國

2018年03月09日 22:36:00來源:台灣網

  3月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在人民大會堂一層新聞發佈廳舉行。(台灣網 吳曉寒 攝)

  台灣網3月9日北京訊 (記者 吳曉寒)三月的北京,乍暖還寒,此時全國兩會的熱烈召開點燃了全民“共商國是”的熱點追蹤模式。“精準扶貧成效怎麼樣”“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多少”“改革開放有哪些突破性進展”“未來人民生活在哪些方面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在人民群眾的熱切關注下,今年的“兩會”就這樣開始了。

  全國兩會,又稱“一年一度的媒體盛會”。還記得去年採訪時激動、新鮮、緊張的“三合一”新手狀態,今年記者再次有幸參與“兩會”的新聞報道工作,這種感覺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進階成了2.0加強版。3月3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在開幕前的排隊階段,記者就見識了媒體同行們的“瘋狂”與拼命,如果沒有前面那道長長的警戒線,這裡恐怕就要上演一齣兩會版“動物世界”。你看,前方有一群記者朋友們在進行瘋狂大遷徙,帶頭狂奔的男記者定是族群裏的領頭羊,矯健的雙腿充滿著爆發力,奇跡出現了,因為速度過快他身前的記者證正以180度接360度旋轉特效的形態在耳邊漂移,朋友們,這不是在拍電影!他不是一個人,他身後還有無數的人在追趕、在等待機會超越他,他身後的女記者居然還扛起了三腳架,這真是一個既“瘋狂又可怕”的族群。

  這就是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們的基本生存狀態,能跑絕不走,能採絕不放,拍照要時刻搶佔“C位”,提問到手要廢、嘴發麻。因為這裡是全國兩會,匯聚了全國人民的關注,記者需要第一時間把準確、精彩的資訊傳達出去,約訪代表委員解讀相關政策,講好兩會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是認真的。

  “兩會”期間,記者接觸了許多臺籍全國政協委員,有相識相熟的老委員,也有初次見面的新委員。小組討論中,委員們根據議程積極討論、認真審議,實實在在的反映來自基層的社情民意。聽著委員們現場情真意切的討論發言,每一個字都説到了心坎裏,記者也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全國政協如何發揮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作用有了更真實的體驗。

  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劉朝霞評價政府工作報告“語言樸實、工作務實”“是一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一個好報告”。她説,過去的五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五年,各方面經過不懈努力才取得如此成績,這是久久為功的結果,成績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年以來,全方位、廣泛、多層次的交流為兩岸民眾加深了解,增進互識、共識,促進心靈契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臺籍全國政協委員江利平説,兩岸關係春暖花開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的努力,共同擔當民族的大義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臺籍全國政協委員顏珂看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國家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品質越來越高。“我們基本上可以説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這四十年也是跟改革開放同成長共進步的,我們覺得很高興也非常榮幸、自豪能夠生在這樣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

  臺籍全國政協委員淩友詩告訴記者,開幕會唱國歌的時候,她大聲地唱了出來。她表示,這首歌在創作的時候,正是我們國家最苦難的時候。通過對那段歷史不斷深入的了解,她深深的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文化的堅韌。能夠在國家富強康樂的時期,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夠緊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國家進一步的繁榮富強作出貢獻,她感覺到非常榮幸。淩友詩動情的説,會以鞠躬盡瘁的精神,儘自己所能來為國家服務,作貢獻。

  在與委員們的談話中,記者充分感受到了他們迫切想為祖國當前的發展變化點讚的心情,激動與自豪溢於言表,每一個表情,每一個語氣詞,都像在説“厲害了,我的國”。大家期盼的,是國家越來越昌盛、民族越來越富強,這是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今年的“兩會時間”正在慢慢接近尾聲,但我們的兩會故事還未完待續。(完)

[責任編輯:李寧]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