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海峽的七十余封家書載滿鄉愁

2018年02月22日 08:4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谷風車、龍骨車、犁耙,那些傳統農具,甚至是整個泥土房,都被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板江村上潭屯村民搬入鄉愁文化展覽館。臨近春節,鄉愁館引起務工返鄉村民關注,館中央“家書寄鄉愁”展櫃中30余封從臺灣寄回的家書最引人注目。

  近日,記者來到這個被群山環抱的壯族山村,走進鄉愁館,幾個村民正仔細讀著家書內容:“得悉母親近來身體不適甚感不安,希望四弟你們多多照料。”“只要我的事放得下,我隨時都想再回去探望母親。”

  展出的信封上蓋著臺北郵戳,收信人為韋宣周,書信中雋秀繁體字來自臺灣的韋宣寰。在上潭屯一間磚瓦房裏,記者見到了滿頭白髮、73歲的韋宣周。

  “我一共收集了大哥從臺灣寄來的73封家書,35封獻給了鄉愁館。”韋宣周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裹著家書的塑膠袋,“大哥每封信都會提及如何記挂媽媽,也很關心我們,時常寄錢補貼家用。”

  韋宣週一家兄弟五人,1926年出生的韋宣寰是老大,上世紀40年代參加國民黨軍隊遠赴臺灣後便留在當地生活。一灣淺淺的海峽,成了韋宣寰與至親的天然阻隔,他只能通過一封封家書,訴説思念,寄託鄉愁。

  這些書信,最早可追溯至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時光流逝,白皙的信箋已泛黃,但文字仍清晰地訴説著韋宣寰的衷腸。

  在一封1977年5月的信件中韋宣寰寫道:“我曾幾次夢見母親那慈愛的顏容,醒來時留在心底的是悵然和思念。我也時刻在懷念我們兄弟手足之情以及村裏所有叔伯長者……追憶以往那歷歷如繪的景象,不禁增添無限懷鄉之情呢!”

  在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懷鄉之情時,韋宣寰更想與親人團聚:“媽,我何嘗不無時無刻想念您,想見面也是我們全家最大的願望。”

  隨著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之間的郵政互動也日漸暢通。韋宣寰返鄉與親人團聚的願望終於在1991年得以實現。滿心盼兒歸的韋母得知韋宣寰回家的消息後,每天都數著日子。

  闊別近50年,當韋宣寰跨越海峽回到家鄉,一進家門就跪在88歲母親膝下泣不成聲。韋宣周眼含淚水回憶道,“這是大哥第一次從臺灣回家的情景”。

  回家當天,韋宣寰就走遍村裏的每個角落,不禁感慨“家鄉還是沒變,山美水美”。“但這只是匆匆一聚,第二天大哥就趕回臺灣,囑咐我好好照看母親。”韋宣周嘆了口氣説道,沒想到這是韋宣寰和母親見的最後一面。

  1998年農曆正月十五,時年95歲的韋母去世,接到消息的韋宣寰傷心不已,他寫道:“想不到老人家走得如此突然,更遺憾的是我未能隨侍在側,是我終生引以為過的一件大事。”數月後,韋宣寰帶著女兒回鄉,跪著撲倒在母親的墳前大哭。

  隨著通訊工具的發達,韋宣寰寄回家的書信日漸減少,更多的是通過電話聯繫。2003年6月後,不知為何韋宣寰所給地址寄不到信件、電話也打不通,雙方中斷了聯繫。

  已老眼昏花、看不清字的韋宣周,整理著一封封連接起海峽兩岸骨肉親情、承載著濃濃鄉愁的家書,嘴裏念叨著:“何時才能和大哥再相聚呢?”(朱柳融)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