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人物】“一世深情戀大理 幾番義憤為家國”——訪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薛一萍

2017年12月31日 09:1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昆明臺協常務副會長薛一萍接受中國臺灣網專訪。(中國臺灣網 扶海濤 攝)

  融入當地 從“人嫌鬼不待見”到“大家自己人”

  都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佔地面積近百畝,以園林式景觀和宮殿式建築為特色,並彰顯青瓦白牆濃鬱白族風格的亞星大酒店也不是。從酒店破土動工到最終落成的三年時間里,薛一萍與她的酒店在當地經歷了一番番跌宕起伏、苦樂悲喜的故事,盡管過程略顯波折,但這一歷程中,她的情感、心靈、血脈,倣佛都與大理緊緊地連結在了一起。

  回想著25年前來到大陸的毅然決然,薛一萍分析,除了被大理的美麗所吸引,被利人利己的信念所感召外,也與自己的家庭身世有關聯。她介紹,自己的父親祖籍江蘇,是1949年去臺的老兵。基于這一原因,他自孩提時代起,就被一些臺灣本地人稱作“外省人”。“小時候不太懂,長大後才明白,叫你外省人就表示,這里不是你家,你是從別的省份過來的,你老家不在這。”她回想,在島內無論讀書還是就業期間,與同學、同事之間發生的一些糾紛、矛盾,根本原因皆是由于族群的偏見。“我當時心說,等我哪一天有能力了, 一定要回‘我自己的家’看看。”

  返回“自己家”投資興業的薛一萍的確受到大理乃至雲南省委、政府的熱情幫扶,但她也很快發現,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這個融匯了白族、彝族、回族、漢族等多民族的地區,來自海峽對岸的自己最初時好像並不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而且就連當地的“鬼”都來找她麻煩。一時間,薛一萍陷入了“人嫌鬼不待見”的尷尬境地。

  初到大理,她首先發現,自己與周圍人最大的不同是體現在穿著上。從臺灣穿來的一身行頭非但讓自己冬天時凍得要死,甚至還被送了個頗具調侃性的稱號——“臺灣小姐”。

  在穿上了當地夾棉的扎染服飾,化解了“衣”的困擾後,薛一萍又開始為“食”傷起腦筋。“我是素食者,剛來時想在當地找到一家素食店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所謂環境改變人,萬般無奈的她開始學習新技能——支起爐子燒蜂窩煤,“我是在這學會燒蜂窩煤的,而且燒得非常好,可以燒幾十天不滅火。”那段日子里,她總是在爐子上燉口砂鍋,然後來到距酒店施工地點不遠的溪水邊,“溪水是從蒼山上流下來的,我就在溪邊把蔬菜洗幹凈,然後用溪水回去煮。這頓吃完了,下一頓加點水繼續煮,就這樣一口鍋可以吃四十多天。”至于“住”的方面,她回憶,剛來投資的第一年,自己居住的是個“鐵棚棚”,也就是大陸俗稱的鐵皮屋,那里白天是“董事長辦公室”,晚上是臥房,里面的長沙發白天待客,晚上當床。就這樣,在方圓一公里杳無人煙的鐵皮屋內“蝸居”了一年,直到第二年,在她的投資帶動下,有人開始在周邊建起房屋,她才為自己租到了真正的房子,“曾經有陣子還住過學校的宿舍,這些都經歷過。”

  畢竟是帶著巨款前來投資的,且彼時項目已正式啟動,薛一萍已是名副其實的酒店董事長,只不過這位董事長除了自己洗菜、燒煤、睡鐵皮屋,還得自任工地保安。她回憶,酒店建設過程中,工地曾一度堆滿鋼筋。在當時的“計劃年代”,鋼筋非但價格不菲,購買時還需要通過審批,一旦被盜就非常麻煩。“不光是錢的問題,因為很難批到鋼筋。好不容易弄了幾車回來,只能半夜瞪大眼看著。”

  時間過了午夜,坐在工地看料的薛一萍隱隱聽到周圍傳來宛如“女鬼夜哭”般的聲音。方圓一里再無人煙的荒山坡,月光下黑漆漆的荒草壩,她被嚇得毛骨悚然,只是強挺著才沒有狂奔而逃。“女鬼”哭了一夜、兩夜,她一度心念動搖,打算搬到古城去住,但想想不行,“項目是我的,今後就算酒店建好了,我還是得呆在這里,我必須面對它。”于是天黑後,她拿上打蛇用的竹竿和手電筒,坐在鐵皮屋前開始“等鬼”。待到哭聲再度響起,她壯起膽子循聲湊過去,並打亮電筒:“你出來吧。你每天都來哭給我聽,那表示我們倆有緣。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你跟我講講,看能不能幫你。但是咱們倆先講好,你出來的時候不要太難看,我會怕。”誰料她這一番“反客為主”之下,“女鬼”的哭聲反而越來越遠,“我就一直追,追到最後沒動靜了。此後她也再沒來過。”事隔多年以後,有員工偷偷告訴她,“女鬼”就是當地某某的老婆。她聽了大笑,“當地人真的很可愛,挺好玩的”。

  盡管驅走了“女鬼”,但部分當地民眾緣何抵觸、排斥薛一萍的謎團仍未解開,直到那一回,她的酒店工地上堆滿了石料。“我這塊地75%是石頭,莊稼都不太好種。建設時挖掘機挖出很多石頭,急需運離工地,否則眼看就要影響建設。”在當時,遇到類似請款只要請當地拖拉機工程隊幫忙即可,由于石頭也是建設原料,拖拉機隊不但會負責搬運,還會以一車五塊、十塊的價格將石頭買走。薛一萍差員工前去接洽,得到的回復是“沒人願意來”。“我說那不要錢,你幫我拉走,石頭送你們”,但依舊沒人來。眼看石頭越積越多,再不清走就要阻礙施工道路了,薛一萍一咬牙,告訴員工,“跟他們講,拉走一車我倒給十塊”,結果還是沒人來。難道車子就如此緊俏,難叫到這個地步?帶著滿腹狐疑,她來到南門古城外那條平日拖拉機停靠的路上,發現一溜拖拉機排隊停在路邊,工人們三三兩兩就地休息著。“你們不是沒工作嘛,來嘛,去幫我拉一下石頭,一車我倒給十塊,拜托了。”薛一萍好言懇求的同時,手下員工一面給師傅們散著煙。“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他們對我還是很和氣的,但一個個就是搖著頭笑而不言,紛紛笑著回避我”。回到酒店,薛一萍要手下員工私下打聽一下,對方不肯幫忙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隔天員工回報:“他們說不能讓你把酒店蓋起來,一旦你蓋起酒店,就會把他們的錢全賺光。”此外,還有“情報”顯示,一些當地人甚至擔心,如此大規模的外來投資,會不會引發政府硬性規定,每家每戶必須去強制消費,一番話聽得她哭笑不得。當下,她派員工們出去,分頭做當地鄉親的工作,“去告訴大家,這酒店蓋起來後一天房價是多少錢,相當于你們一個月的薪資還要多。這里是不可能強制你們過來消費的,而且你們有家,也不會住這。酒店蓋好是要給來這里的老外、背包客住的。老外、背包客來得多了,你們就也有收入了。他們會去你們家吃飯,會去你們家玩,會跟你們買扎染、手工藝品。”手下員工一番分頭遊說,這才說動拖拉機隊幫忙拉石頭。過往的趣事如今再度回味,她不禁感嘆,在民風淳樸的大理,當地的鄉親就是這樣可愛,即便現在也如是,“非常友善樸實,毫無殺傷力。他們從不會欺騙你,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騙人是一件非常害羞、丟臉的事。”

  化解了與當地百姓的誤會,薛一萍開始全身心地融入到他們生活中。隨著酒店的落成與發展,她聘用了大量當地人擔任酒店員工,並通過一個個、手把手的培訓,使他們從沒見過、不知道酒店為何物,直至一步步成為如今的酒店專業管理人員。“現在的員工里,我投資25年中跟了我24年的大有人在,跟了15年以上的應該都是。”薛一萍表示,員工們大多從縣份上來,在當時的條件下,並不便于經常回家,就居住在酒店的宿舍內,相處久了,大家就像一家人一般融洽。“久而久之,他們教會了我當地的方言。我能聽懂最傳統的白族語,甚至也會說幾句;他們也教會我融入他們的生活方式,比如白族人習慣吃早午餐,早上十點、下午各吃一餐,而後便基本上不吃了,肚子餓的時候會吃一些類似點心的“晌午”;他們還教會我當地的習俗,逢喜慶婚喪“做客”時要吃白族“八大碗”。我雖然不能吃(葷),但逢喜事也跟著他們湊熱鬧,感受他們的民俗、文化,我也很愛很愛。慢慢的,也被他們潛移默化,有時真的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我就是大理人了。” 她表示,最近幾年里,由于愛上大理“香格里拉”般的生活方式,前來投資、定居的“新移民”越來越多,當地的“原住民”們有時不免私下調侃,“他們外地人就是這樣,連這個都不曉得吃”。“他們會當著我的面講‘他們外地人’耶”,薛一萍的語氣中帶著興奮,“可見他們沒把我當外人,我很開心,心里很甜的”。

  透過自己的員工,薛一萍進一步結識了他們的家人、親友,“有時會到他們的家里串串門子,坐在白族小院里,吃他們特意為我煮的素菜。而後再透由‘我員工的家庭的親戚的朋友的朋友’,漸漸地,我在整個大理基本都不陌生了。”

  在海拔約兩千多米的大理,冬季還是有些寒冷的,但薛一萍的冬天總是過得那樣溫馨。除了善于燒蜂窩煤,她也喜愛燒松球取暖。她回憶,酒店尚未建成的日子里,自己常會牽著馬(最初時不會騎唯有牽著)、帶著竹簍上山採野菜,並趕在每年元旦前夕進山撿松球。“最初經常去,可後來酒店開業後太忙,就沒有時間了。但特別溫馨的是,他們(員工及其家人)會給我送松球取暖。他們還會採來野菌,用它熬成雞樅油送給我。他們家中的果子熟了,也會採來送給我。”薛一萍說,雖然近些年來自己基本沒時間進山採摘,但每年到了山中各類果蔬、山貨成熟的時節,自己從來不會“缺貨”,“好多朋友都會採來送我,讓我覺得這里不光風景像仙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感,真的也像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扎根當地25年,除了與當地百姓親如一家,薛一萍也始終感受著當地政府的親切關懷。她永遠忘不了,當年酒店建設中遭遇行政審批手續等制度性難題時,時任的大理州長身著白族少數民族服飾,隨同省政府工作人員幾度進京,向上級單位匯報懇托,才確保項目最終順利落成;她也忘不了,當年島內投資合夥人意外撤資,資金極度困難的當口,是雲南省政府扶持旅遊龍頭企業的部分貸款支持幫她度過了難關。時至今天回想起這些,薛一萍仍是感動不已。多年來,她將對于當地的感恩之心化作愛心,默默播撒。對于雲南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她積極在臺灣尋求友人給予資助,並通過讚助“愛心小站”網站實現一對一幫扶,而這些幫助都是匿名的,“這是我對當地的一種基本付出,不能算是我幫助他們,應該是我感恩他們。因為沒有他們的先民留下這一塊凈土,就不會有我今天的事業,而感恩他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孩子知識”,薛一萍深信,“當一個人擁有知識的時候,你不需要再幫他,他自己就能幫自己,將來還能幫別人。”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